8月11日至12日,随县柳林镇发生极端强降雨天气。从11日21时至12日9时,柳林镇累计降雨503毫米,12日4时至7时降雨量达373.7毫米,5时、6时连续两个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柳林镇镇区三面环山,平均积水深度达3.5米,最深处达5米。
及时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人身财产损失,那么,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中的小雨、中雨、大雨到底是不是人们以为的肉眼可见的对降雨量大小的描述呢?天气预报播报的每一项信息,你真的都看懂了吗?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高级工程师、气象服务副首席信欣。
你以为大中小雨并不是真的大中小雨
信欣表示,天气预报中关于雨量的播报信息和人们以为的雨量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人们肉眼看到“牛毛细雨”“疾风骤雨”成为降雨强度,而天气预报播报的小雨、中雨、大雨是一个数学概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降雨强度乘以降雨时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感觉今天的雨下的特别大,但是天气预报只称为中雨,有时候我们觉得今天的雨下的大小适中,天气预报反而会称为大雨甚至暴雨。此外,降雨面积的大小也会影响降雨量的总数。
(图片说明: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称为小雨,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为中雨,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为大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根据暴雨的强度还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暴雨是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大暴雨是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特大暴雨则是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人们以为的“疾风骤雨”“瓢泼大雨”很有可能10-30分就结束了,天气预报可能就只将其定位中雨,这就是由降雨造成的总降水量决定的。这样的“疾风骤雨”气象学上称为短时强降水。
不是所有的暴雨都会引起灾害
通常稳定的“雨一直下”造成的暴雨,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也不会超过城镇、乡村排水系统的承载量,就不会引起洪涝灾害。这就像人们吃饭少食多餐。一个人一天时间吃10个苹果,如果1-2小时吃一个,并不觉得有压力。
7月29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北京地区29-30日两天大到暴雨预警,恰逢郑州洪灾尾声及台风“烟花”过境,不少北京市民都很紧张。信欣介绍,其实7月29日北京的大到暴雨的情况属于一场空间到时间上平均的大雨。首先,空间上是指这次降雨覆盖的面积较大,几乎覆盖了北京地区全境,雨量从西到东逐渐增加,局部地区还出现了大暴雨。“这就像学校计算某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如平均身高为170cm,但是最矮的学生可能只有150cm,最高的可能达到190cm。真正身高170cm的学生可能只有1个人,但班级平均身高依然可以是170cm,这是一个数学计算的结果。这次北京的降雨量等级就类似这种情况,全市平均的降雨强度是大雨,但是真正达到这一降雨强度的地区在地图上看,就是细细的一小条。”其次,降雨量是24小时累积的总数。比如每小时降雨量1-2mm,看上去就是比较绵长的“牛毛细雨”,如果持续24小时不间断降雨,累计的总量也可以达到大雨的等级。这样的大到暴雨不会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压力,引起积水。
但是,这样的“大雨”“暴雨”无法让大部分人感受到想象中的“风雨交加”“瓢泼大雨”的景象,就会让属地的居民质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而事实上,天气预报播报的降雨等级是这样通过将多种参数精准计算的总数。
暴饮暴食不仅是不良饮食习惯
那么什么样的“大雨”“暴雨”才会形成洪涝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呢。信欣解释,短时间内降雨强度过大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量时,就会发生洪涝灾害。还以吃苹果为例,如果采用暴饮暴食的方法,要求一个人1分钟内把10个苹果全部吃完,这就很难做到。
如果短时强降雨天气的降水量超过1小时20mm,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排水系统承载力就会产生威胁,形成积水,严重时就会发生内涝。
降水量等级虽然是以毫米为单位,但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说,未来24小时降水量1毫米,并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未来24小时降水量达到1毫米时,就想到与在一个底部为1平方米的容器内倒入1L水。“720”郑州最大降水量728毫米,6小时降雨382毫米,一小时降雨200毫米,该如何理解这组数字呢?信欣为记者进行了计算:按照郑州市7500平方千米的面积来算,每小时落在郑州地表的雨量为:7500×0.2÷1000=1.5立方千米,再换算成立方米就是15亿立方米,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也就是说仅1小时郑州市就突然灌进了150个西湖。
另外,当沿海地区在台风登陆时,海平面上升会,发生海平面与地面等高甚至超过地面海拔高度,此时由于“水往低处流”的远离,陆地上的降水无法排出,也会导致洪涝灾害。尤其是当海平面高于地面时,还是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情况会更危险。
看懂天气预报安全出行小窍门
逐3小时天气预报能够更准确、细化地显示雨势和气温的分布情况。天气预报目前的播报情况是未24小时天气的总体走势情况,包括气温、降雨、风速等。这类似一场足球比赛,虽然比赛总体结果是某队获胜,但是并不代表该队90分钟的比赛中每一分钟的表现都精彩纷呈。很有可能是在经过90分钟沉闷的比赛,最后1分钟完成绝杀。天气的变化也是如此,很有可能预报中的降雨,白天一直未见,最后在夜间人们的睡梦中降下。可以在早上出门前关注一下未来3小时的天气变化,很有可能会发现,雨已经在凌晨下过,白天的天气是阴转多云转晴,这样出行时就可以不用携带雨具了。
2、 天气预报的24小时,不是自然日的24小时
天气预报中所谓说的未来24小时,不是人们通常定义的当天0点到24点。天气预报一般会分两个时段,一是当天早上8点,此时播报的未来24小时,是到第二天早上8点。另一个是当天20点,此时播报的未来24小时则是到第二天晚上20点。这就会出现时间差的问题,比如一场降雨出现在某天的凌晨2点到8点之间,那么对人们日常生活出行来说,这个自然日是没有下雨的。
如果早上8点的天气预报信息的后半段内容出现“晴转雨”,则应关注逐3小时的天气情况,很有可能降雨出现的时间是在0点之后的时间。如果是晚间天气预报,播报内容出现“雨转晴”,再根据逐3小时的天气情况,降雨同样出现在凌晨时段,早上8点降雨结束。这两种情况白天出行时都不需要携带雨具。
3、 天气多变季节如何玩转气温
正常情况下,每一天不同时段气温的走势是:日出前气温最低,午后达到一天气温的最高值。但是,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气温有可能出现非常规走势。当冷空气即将到来或刚刚抵达时,有可能出现气温的反向变化,气象学上称为倒降。出现气温倒降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就会变成日出前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的,午后或者临近傍晚下班时间达到一天气温的最低值。如果此时天气预报播报气温为5-20℃,就需要注意,此时的20℃是指凌晨还在睡眠中的气温,5℃才是第二天下班时间段的气温。如果不了解这个情况,按照20℃时习惯的着装穿衣,就有可能在下半时受冻着凉了。(文:本报记者 席念楚)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