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放下执念(佛学放下最高境界)

佛学中的“放下”并非让你放下恩仇或执念

佛学中常常看到很多关于“放下”的讨论。

在佛学经典语录中有:

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但却被解读成了“看破红尘梦幻影,放下执著清净心。 自在净土脱轮回,随缘传道飘佛馫。

佛学中的“放下”并非让你放下恩仇或执念

看到这种对佛学的解读,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佛学经文中根本没有“看破红尘”的经文,反倒是有“看破六尘”的经文。

那什么是六尘呢?

佛学经文阐述“六尘”指“六识”中的认知。这种认知又是针对六识所产生的“思绪”。

清注意“思绪”!

思绪,是人脑的意识层活动,它们凌散、飘忽、细腻、断续,如同空中尘埃。

而,六尘,指眼、鼻、耳、舌、触、意六识,在认知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思绪”

这种思绪,包括:迷茫、疑惑、兴趣、期待、解密、好奇各种情绪。需要慢慢梳理和澄清。

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判断”过程。

而所谓的“看破六尘”,就是通过仔细分析判断,最终推断出正确认知。

但,由于佛学传承者,大多数人对科学研究没有概念,根本不明白,这里的“六尘”是针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观察”而言。

由于根本不明白“六尘”指向,再加上对科学研究的陌生,就生搬硬套的把“六尘”解读成“红尘”

也就是闹市区那些“灯红酒绿”的吵闹和鼎沸。

这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可怕的是,一旦这种错误理念被接受,人们就开始启动杜撰模式:

1)把佛经中的对“科研成果期待心态”的“慈悲”(此处“慈悲”并非世俗理解的对他人悲悯,而是期待研究成果的“悲乞”,悲,指乞求、乞讨的心态。其他文章有详解,这里不做详解)想当然解读成“对他人的怜悯”。

2)把科学研究中的“歇息”,解读成“放下烦恼或恩怨”的“放下”。

第一,放下,是佛学中“暂停歇息”的概念。而佛学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

在有关佛学本质的文章里,我们已经探讨过,佛学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

《佛说阿弥陀经》中清晰告诉大家,“阿弥陀”指科学研究。

极乐世界=科研领域;

极乐=科研过程中的:兴奋、激动、亢奋、痴迷、沉醉。

无有众苦=众人刻苦钻研起因动果(倒装句。古文中,无=起因,有=动果)。

所以,此“放下”可不是放下执念之类的意思。

我们先看古经文原文“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注:古文,无=事物运动变化起因。)

翻译过来:

思考问题期间的烦躁是卡住了,卡住了的原因是思绪万千乱如麻,根本原因是胡思乱想没有章法。(见思烦恼,指思考问题的烦躁;执著,指脑子卡壳;沙尘,指混乱思绪;分别,指分辨;无明,指原因的清明;妄想,指胡思乱想)

道佛儒三家合一。道学佛学都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学问。

道,古人道路的儿化音“道儿”。指事物运动变化“从起因走到结果”那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道路。

即,佛=道=事物“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运动变化过程。

而事物运动变化本就是自然规律法则。

所以,道学佛学都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

所以,这里的“放下”,说的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间歇”,或者说是“遇到问题需要停下来好好想想,或者找到原因,或者重新思考该怎么办”。

第二,人们总是读不懂佛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放下心结,放下恩仇”之类上思考。根本没有在科学研究方面思考问题。

我们要明白,佛祖出家18年是替父王寻找“治国之道”。而他找到的恰恰是“科技兴国”。

很多人读佛经根本没有注意到一这场景,佛祖推行他这套治国理念受到了极大阻力。

他作为国王的儿子推行治国理念,到场听课(讲法)的人却不是贵族,反而是贵族仆人。这明显就是应付了事。

很多人则不明白,为啥佛教在天竺国会被灭?这就是当地贵族对改革的抵触。当出现政治动荡,改革派必然受到清洗。

如,文殊沙利王子不到场,反而派遣他的仆人“文殊菩萨”到场充数。

很多人不清楚梵语中“菩萨=仆人、助手;罗汉=军人、保镖;金刚=领队、将领”。

佛祖云游18年带的就是这三类人。所以最早传入我国的菩萨都是男性。那是佛祖行军当中带的仆人和助手。

所以,文殊菩萨≠文殊沙利王子。而是他的仆人。

地藏菩萨,就是负责地下金库的仓管主管,也是佛祖管理金库的助力。

弥勒菩萨,就是负责后勤部的佛祖助力。大口袋是后勤供给用运输工具。

所以,“观自在菩萨”指“自由观察的助手”。这些助手指“眼鼻耳舌触”五蕴。(观自在,指观察的机动灵活)。

正是因为大家不能真正解读佛学,根本不能从佛经中的“记事手法和叙事手法”读懂佛经中隐藏的秘密。

比如,法会中的“音频菩萨”,说的就是“传声筒”,也就是负责把讲台上佛祖的话音大声传给下边听众的人。也就是他们是一些“传声助手”。

还有,讲解助手——解惑菩萨;送水助手——饮水菩萨……

由此可见,佛祖在推行科技治国理念,付出了极大努力。

只要细心解读“佛说阿弥陀经”的法会描述,你就会发现,他们为了推动科技治国理念,对于每个到场的宾客都是“服务周到”。

讲话也是非常客气。“善男子”就是“先生们”的敬语。

给大家解释这么多,就是要大家回归对佛学的正确理解,不要总是神秘主义泛滥。

当你真正读懂佛学,你会发现:

涅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由于,古人感觉事物起因有些“虚无缥缈,空空如也”,它们喜欢用“无、空”表达起因,用“有、色”表达动果。

所以翻译过来就是:

涅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新认知。包括,个人新观点,人们新观念,民众新风尚,人类新发现。

而不是,没有个人,没有他人,没有众人,没有人类。

佛学中“四大皆空”指,所有事物运动变化都是起因造成的(空=起因)。而不是“所有事物都是虚无空洞”。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10-04 15:33
下一篇 2023-10-04 16: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