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三号坑发现于1976年5月,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两座坑相距25米,是三座兵马俑坑中发现最晚的一个。198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三号俑坑面积最小,只有520平方米,未经焚烧,是自然坍塌,但坍塌前曾遭人为的破坏,陶马、陶俑残破严重。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三号俑坑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兵器34件。经考古专家分析,三号俑坑应当是统帅秦兵马俑军阵指挥部的象征。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位置来看,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二号俑坑西边,处于两座俑坑的庇护之中,地位相当重要。
其二,三号俑坑的建筑形制与一、二号俑坑不同。一号坑、二号坑的建筑形制是按照军队阵列构筑的,三号坑的形制则划分为北厢房、南厢房、车马房三个单元,车马房和门道正对,便于车马的出入。
其三,北厢房呈倒“T”字形,由廊道和后厅组成,廊道内没有陶俑,后厅有陶俑22件,出土时破损严重,已成碎片,现在未作修复,仍按出土原状陈列。据分析,22件陶俑原来应分作左右两纵列,每列11件作面对面夹道式排列。厅内还发现1件鹿角及少量兽骨等遗物。根据陶俑排列和鹿角、兽骨等遗迹分析,北厢房很可能是指挥部中设立的战前占卜、祭祀、祈祷的场所。
其四,南厢房平面呈“土”字形,从东向西分为廊道、甬道、前堂和后室四部分。南厢房内有铠甲武士俑42件,出土时同样破碎严重,多数陶俑的头已不知所踪。考古工作者对南厢房的陶俑进行了修复和复原陈列,这些陶俑均环绕墙壁作夹道式相向排列。《尉缭子》一书中有“内向所以顾中也”的记载,说明这些俑应当是保卫室内统帅的警卫队,南厢房的正厅可能是指挥部中的议事厅。
其五,三号俑坑出土铜殳[shū]30件,应当是俑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铜殳是一种装着木柄的短筒形的无刃兵器,属于仪卫性质的兵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诗句。仪卫兵器铜殳的使用,从侧面说明三号坑的武士俑应当是担任警卫的卫队,或是作为礼仪性的仪仗队。
其六,车马房呈方形,左右两侧分别与南北厢房相通。房间内出土有四匹陶马、一辆木质战车遗迹,以及4件武士俑。四件陶俑中有中级军吏俑1件、御手俑1件,甲士俑2件。车箱上有髹漆彩绘,级别较高,车上乘4人,古代称之为驷乘车,属于指挥车的级别。其职责是负责传达军令,向敌军致战,也可辅佐主将掌握金、鼓。
在三号坑北厢房、车马房和南厢房各发现腐朽的门楣一根,其上有等距离的带柄铜环。分析其用途,可能是用来悬挂帷幕,以帷幕将三个区域隔开。古代将军出征,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临时张幕为府,因此也把将领的居所称为幕府、军幕、帷幄,或简称幕。三号坑各区发现的悬挂帷幕遗迹,有可能是出征军队张幕为府的象征,故而也可将三号坑称作“军幕”。
秦俑三号坑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