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农村共同致富的目标。由于历史原因,人民公社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认为人民公社好,人多力量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贡献非常大,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大量的原始积累,也为农村本身基础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
第二种声音,认为人民公社不好,吃大锅饭、养懒汉、磨洋工,从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平均主义盛行,不尊重人性的自私,违背经济规律,所以搞了二十年,农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关于人民公社,这两种观点和认知,是主流思想,经常在互联网上打嘴炮。
那么,孰是孰非呢?
寒牛出栏认为,不要急于论断谁对谁错,分析历史和具体事物,首先要遵循一个基本哲学思维,要用唯物辩证法思维去分析,切忌用片面的、孤立的、肤浅的、流于表层的思维去看问题,要透过表象去看本质。表象的东西,往往很感性,存在水分和泡沫;而本质的东西,恰恰直击灵魂核心,全是干货。
不要因为自己过去,在人民公社获得温暖,就毫无原则地、不加分析地、盲目地歌颂人民公社。更不要因为,自己过去在人民公社遭受若干委屈,或者在互联网上道听途说,就毫无底线地、不加思考地、胡乱诋毁抹黑人民公社。
想了解真实的人民公社,就必须要遵循辩证法,事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既要看到人民公社的优点和功绩,也要理清人民公社的缺陷和弊端,并且要用数据讲话。保持客观公正,做到实事求是,通过数据分析,唯有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对人民公社的误解与偏见。
我们先来谈人民公社功绩,最后讲人民公社的缺点。
一、人民公社的功绩
人民公社,初心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从根上解决农村治理问题,让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而解决历史周期问题。
毛主席主导的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治理史上千年未有的大变革,眼光看得非常远,把重点聚焦在农村综合治理上,探索的是农村的长治久安与共同富裕。人民公社20年,在工业积累、水利建设、公共医疗、文化教育、集体企业、民生工程、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均取得不可忽略的巨大成就。
我们一起来盘点。
1、为国家提供巨额积累
据国内学者统计,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人民公社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约8000多亿元资金,每年平均高达400多亿元。很多人却不知道,这是新中国工业化原始资金的重要渠道。中国工业化进程,在世界范围都是空前绝后的案例,属于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骑绝尘。
西方列强工业化原始积累,基本靠贩卖人口、战争侵略、偷盗抢夺、杀人放火完成的,带有血腥与原罪。英国靠圈地运动、贩卖黑奴、侵略殖民等卑劣方式完成的;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都是靠殖民掠夺、战争侵略等血腥手段完成的;日本靠失足妇女、战争侵略、丧失主权等下三滥方法实现的。
而新中国工业化不同,除了前期苏联援助之外,大部分靠人民公社农民省吃节用,靠广大工人、知识分子抠牙缝省出来的。纵观全世界,只有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是干干净净的,能经受时间与良知考验,具备领导世界工业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人民公社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是工业化的大功臣,他们奉献了太多,得到了太少。
2、建设了完善的水利工程
有学者统计:毛主席时代27年间,先后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塘坝640万口(10万立方米以下),总库容4200多亿立方米。还整治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其中,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各类堤防总长度16.5万公里,配套机井220万眼。全国大面积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农田产量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毛主席时代水利工程总量,其体积折合土石方3610亿立方米,相当于1200座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发展史上的奇迹。若参考市场化的水利工程造价,按土石方量简单地折算,工程总造价为240万亿元。
而人民公社20年,是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期,仅按平均值来计算,每年大约为8.88万亿元,人民公社时期的水利工程总造价为177.76万亿元。
3、建立完善公共医疗体系
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很大改善,源于毛主席“六二六指示”。这时期,人民公社经过多年发展,逐步走上了轨道,各地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均有一定经济积累,为后来农村发展医疗合作社提供经济基础。人民公社后10年,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90%的农村建立了农村医疗合作社,有近500余万赤脚医生在服务。
这种庞大而健全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给农民带来基本医疗保障,值得称道的是,农民医疗支出的压力很小。因为当时农村医疗合作社,建立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基础上,通过集体资金补贴方式实现医疗合作社持续运营。农村基层卫生员“赤脚医生”,也是依附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组织上,才得于生存发展。
毛主席时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成为世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解决医疗卫生的成功样板,曾先后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赞誉。
4、农村基础教育普及
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扫盲运动,取得巨大成绩。1966至1976年间,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突飞猛进,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的三级布局,覆盖全国80%以上的乡村,基本做到了“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队,高中不出社”。
根据教育部统计:1965年中学只有18102所,在校初中学生802.97万人,在校高中生为130.82万人;1976年,普通初中学校猛增至192152所,在校学生数为5836.58万人,其中初中生4352.94万,高中生1483.64万人。
在新增长的学校中,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学校,这一切受益于毛主席对中国教育的革新,同时也得益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经济上支撑了农村教育事业进步。
5、社办集体企业蓬勃发展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鼓励各地公社兴办集体企业,并没有把产业局限于农林牧养等副业。1959年,全国大约办了70万个农村企业,农村工业产值100亿元,相比国家工业项目,社队企业的影响力微不足道。原因很简单,人民公社前期本身积累不够,还要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所以很多社队企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1966年,毛主席发布“五七指示”,其中讲到“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社队企业又迎来了发展契机,迎来创业高峰期。
截至到1978年底,全国大约有各类社队企业152.4万家、社队企业收入为431.4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7%。改制前,很多地方国有乡镇企业,其前身就是社队企业。改制后,这些人民公社的集体企业,被眼花缭乱的操作方式稀释为私人资产,改头换面之后被包装成民企标杆。
6、化肥应用与杂交水稻种植
1953年,我国年产氮肥以养分计算为5万吨,1965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03.7万吨。1965年后,全国化肥生产迎来高峰期,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投产,全国新建了10余座年产30万吨大氮肥厂和1000余座小氮肥厂。截至1976年,全国农村化肥使用量为582.5万吨,从而保证了粮食连年增产。
人民公社后期,农村普及使用化肥,得益提高粮食单亩产量,保证了全国粮食供给,人口才得以持续增长。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基础。经过十几年努力,化肥普及使用和杂交水稻推广,大幅提升了人民公社产能。
截至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8631万吨,总人口9.37亿人,人均口粮305.5公斤,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7、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
人民公社,开启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这个是无须争论的事实,只有上网长大孩子不晓得。人民公社之前,中国农民还是依靠人力、牛马、犁耙等传统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人民公社之后,中国农业才翻开了崭新一页,开始使用机械化作业,普及使用现代化肥,对虫害科学防治才有了新概念。需要补充强调的是,现代农业标准不只是农业机械化,还有高产、优质、低耗等多个参考指标。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新疆等平原地区,当地人民公社基本都配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江南丘陵地带,机械化程度相对很低,因为自然条件制约了。但这并不说明,江南丘陵地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很滞后,这些地方人民公社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
横向比较,同时期农业发展情况,中国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同时起步的印度、巴西等国家。
8、人口增长和民生保障
前面讲过,人民公社粮食总产量是持续增长的,伴随的是人口增长。
1958年,全国人口65994万人,截至1976年,全国总人口93717 万人。人民公社20年,人口增长了27723万人,比现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人口总和还要多。如果人民公社持续20年都吃不饱饭,哪里会有人口增长?稍微用脑子过滤一下,就知道某些谎言是站不住脚的。只有用屁股思考问题,或者从不独立思考的人,才会相信牛蛇鬼神的胡言乱语。
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培养了群众的公德心,从小培养集体优先的意识。人民公社体制,或许不尽完美,但她具有许多优越性。在集中力量做大事时,也提供各种福利保障,降低农民生活总成本,不同程度地上照顾了老、弱、孤、寡、残的社员,使得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保障。没有留守儿童,没有空巢老人,没有流浪汉,促进社会和谐与治安稳定。
讲完人民公社的功绩,接下来讲人民公社的缺点,有兴趣的话,继续往下看。
二、人民公社的缺点
人民公社,并不完美,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存在各种各样问题。人民公社,具有前瞻性,属于新鲜事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新娘坐轿子头一回。坦诚地说,人民公社20年,走了不少弯路,犯了不少错误,也存在管理不够细腻的缺陷。
1、浮夸风
人民公社前期,由于没有经验,把农民折腾得很苦。刚开始是“浮夸风”,地方干部多多上报粮食产量,结果导致国家征购太多,农民连口粮都交上去了。农民过得很苦,连饭都吃不饱,靠吃糠皮和野草挨了几年。
很多人把“浮夸风”责任,归咎于毛主席,完全是颠倒是非。根据历史当事人、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先生的回忆录讲述,鼓吹“浮夸风”是另有其人,毛主席是决绝反对“浮夸风”的,根本不相信亩产几千斤的鬼话,并且是第一个出面纠偏的领导人。限于各种原因就不展开,大家内心知道怎么回事就好。
2、共产风
人民公社初创时期,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公社最大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就是指人民公社规模大,“公”就是指公有化程度高。经过媒体推波助澜后,地方政府对“公”理解,就发生了偏颇,把事情搞得很左,刮起了一股“共产风”。
所谓共产风,就是各级干部对人民公社理解不深刻,认知还不够全面,误认为农民除了老婆孩子外,任何东西都要充公,包括屋前屋后的种植的水果蔬菜,散养的鸡鸭鹅。这就完全背离毛主席创办人民公社的初心了,眼看事情搞得一团糟,毛主席只好全国巡视,召开地方干部会议,严谨搞“共产风”,该赔偿农民的要赔偿,该退还的要退还。
后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才逐渐清醒过了,制止了错误蔓延。
3、一刀切
人民公社,人多、地多、资源多,规模大,力量才大。规模大,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修建水库,从事农村基础建设时,人多力量大。但是,规模大也存在副作用,管理难度也相对很大。当时,人民公社就是现在地方国有企业,管理上万人的人民公社,比管理上万人企业更难。
很多地方政府(县级),在管理人民公社时,一方面强调规模要大,另一方面在具体业务管理中,习惯粗枝大叶地画大线条,缺乏细腻。忽略了农村地貌、环境、水利等自然条件的多元化,没有尊重农民的意见。农民或许不懂科学种地、养殖,但是他们比干部更懂时令、季节、环境。因为农业产生,再怎么讲科学,也不能脱离大自然。“一刀切”现象,既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也变相压制了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民公社体量大、规模大,而县委和公社两级干部管理格局却不大,没有跟上人民公社的大节奏。很多干部都是转业军人,文化水平并不高,没有持续学习新知识,导致思维僵化,靠一腔热血和革命经验吃饭。就像现在很多地方干部,他们刚学会用电脑办公,却搞不懂什么是“互联网+”一样。
4、两个误解
磨洋工,人民公社的确存在,属于极个别现象,但后来被人为夸大,扭曲了事实。要是社员都磨洋工,全国各地近10万座大小水库谁修建的,难道是蓝翔挖掘机不成?要知道,平时做事耍奸偷懒的人,分作业组都没有人要,到了年底社员可以分钱,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在人民公社,遇到赶季节时,忙得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队长每天都会定时验收,想偷懒都没门。所谓磨洋工,最多就是农闲时,大家节奏慢点而已。
还有一个误解,把人民公社公平分配制度,曲解为搞平均主义。人民公社,至始至终都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罚分明。总体而言,人民公社在分配上,比较公平公正,干部和社员收入差距并不大,不像今天这样一个天一个地。
后来,有人故意歪曲公平分配制度,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制造舆论,掩盖不公平分配的焦点,混淆群众耳目罢了。就像历史上很多贪官,为了洗白自己贪污有理,就收买文人抹黑清官都是清流,只沽名钓誉没有实际治理能力一样。
三、人民公社的启示
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农村治理史上一次艰难而光辉的探索,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公社在农村治理上的探索,犹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牛顿思考地球引力、弗莱明研制盘尼西林、钱学森研究航天火箭实验一样,其过程中都会遇到五花八门的问题,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会有成百上千的失败。
严格来讲,毛主席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科学家,其研究与变革的对象,比较抽象和宏观,普通人更难于理解。尤其是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农村治理变革——人民公社,在今天回头看来,其意义不亚于张仲景研究伤寒论,伽利略研究太空,瓦特研究蒸汽机,爱迪生研究电话电气一样
我们需要记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均属于人类科学,都是在造福全人类。
人民公社就是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探索和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会存在问题和挫折,也会有失败和成功。我们不要用世俗的对与错,好与坏去评价它。而是要站在科学角度,去理性分析、总结、吸收它,用来治理广阔的中国农村,乃至世界各地贫瘠农村。
我们振兴乡村,要毫不犹豫地继承其优点,帮助更多农民走向富裕,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其缺点,人民公社所走过弯路,所遭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一笔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财富,有助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在农村治理上避免同样的错误。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包田上户就像一个人爬山,走得快,而人民公社,就像一群人爬山,走得远……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