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式样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妇女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颜色
颜色的使用也分等级。金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黄蟒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如状元、巡按(小生)穿红蟒,廉正的官员(老生)穿青蟒或白蟒,包拯历来穿黑蟒,但一般为奸诈的(乌面)皇亲国戚所穿。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图案和花纹
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其等级也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补子”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蟒,实际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鳞有角,似龙非龙,因为龙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绣龙,故绣成非龙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级,黄蟒的蟒趾绣五爪,朝臣蟒袍的蟒趾只绣四爪。
▲标志
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到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衣箱规制
其次是潮剧戏服,与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实行衣箱规制。所谓衣箱规制,就是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也就是说,一般戏班的衣箱里,只具备100多套服饰,便可应付所有剧目人物穿用,(清装戏除外),它不是一个剧目设计一套服饰,也不是一个朝代就设计一套服饰。它是按类穿用的,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一套戏服从下单开始,要完成取料、刷稿,投放给绣工,回收后上铺床,摆熨,摆熨妥当再裁剪、合成、做下道,完成这一系列的环节才大功告成。
潮剧盔头-舞台上的精致行头
戏曲舞台处处是法,戏服与靴鞋与盔头、发式的搭配,有一定之规。
潮剧舞台上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子称为盔头,俗称“头盔”,是传统戏剧角色身份的象征,是构成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作样式是根据剧目需要,严格按沿袭几百年的剧装“衣箱制”传统套样制作的。2011年,潮剧盔头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盔头一般分为冠、幞、巾、盔四大类,传统品种多达六七十种。而随着剧目的发展,技艺的创新,到现在已有多达上千种造型。
潮剧盔头制作过程集设计、裁剪、镂刻、镶嵌、绣织于一体。尤其帽盔边缘采用捏凸线工艺是其他剧种的盔头所没有的,也最考验功夫,是用油胶粉混合物走线镶凸在盔冠坯外表的纸板上,营造立体感,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完成一顶盔头要经过七大工序,且都是纯手工制作,包括纸板起稿、剪切和雕镂、缝线烫熨、帽盔边缘加固、捏凸饰线、贴布和彩绘、帽盔内涂防湿漆、组装成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