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我们看,一个是自华,一个是秋实,你就知道朱自清这个字和号连在一块是能够说得通的,叫什么呢?叫春华秋实,年年都好。那为什么字佩弦呢?给大家补充一个文学常识,朱自清小的时候,性子一定是非常的怎么样呢?非常地慢,慢性子。当然你说“老师,这你怎么看出来的?”咱能从一名字当中能看出他是一慢性子的人。过去“字什么”是有很深的讲究的。弦是什么东西呢?弦就是弓弦,或者指的是琴弦。这弓弦和琴弦有一个使用的要诀,就是你必须得把这弓弦跟琴弦给绷紧了。那如果你的性子很慢,比如说天天就像我这样似的,性子太慢了,我爸妈那会儿天天就说我“你别老这么磨磨叽叽的”,以后给你取个字,就叫什么啊?叫佩弦。那就是指的什么呀?慢性子,希望你能够急一点,像琴弦或者弓弦一样,叫佩弦。
-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在吴晗找朱签名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呕吐得厉害–医生说应尽快动手术。”当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自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由此可见,吴晗说“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显然有夸张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决定的,以身作则的观念使他决定牺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 函请接济家父(鲁修贤)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 朱自清的教书生涯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以便查阅。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写作时,喜以笔尖沾纸,速度不快,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写下,所以写下后无需多加删减,即成佳作。在清华大学时,他每天只能写500字;而李长之有一天曾写过15000字的论文,还外加两篇杂文。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约在每周三下午2至5时,在清华园中文系会议室,把《历代诗话》和《历代诗话续编》分人剪贴,另设总论及杂类,均按罗马字母排列,半年后完成剪贴《诗话大系稿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例如有些蝉子夜晚不叫,推论到所有的蝉夜晚不叫。”1921年除夕,叶圣陶与朱自清促膝长谈,点起两支白蜡烛。朱自清即写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两支摇摇的白蜡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1921年轻轻地踅过去了”。1923年8月俞平伯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写了一篇。原来是两人同去的,各写所见,倒为后人留下散文游记两篇,可以一比异同。
朱自清晚年在书案的玻璃板下压有纸条,上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逝世,许德珩写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真实父子不合多年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出身书香门第,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因为崇敬苏东坡,取字“小坡”,以“朱小坡”自居。另外他还给长子朱自清取名朱自华,也是取自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
朱小坡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即“烟酒专卖局长”),这是一个专管盐、烟、酒的肥差。
因为有点才华家底厚实又官运亨通,曾经朱小坡的人生较为得意,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特别喜欢娶姨太太,这在他某得烟酒专卖局长后更是变本加厉,万万没想到,女人们最后相互嫉妒,他成了姨太太反腐的笑话。
从此,因为女人丢了差事的朱小坡一蹶不振。
朱家是书香世家,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是位传统的封建家长,曾经为儿子付出很多。
他人生得意的时候,曾霸道地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朱自清很小的时候,科举刚废,新学初兴,父亲担心新式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效果不理想,便把他送到同乡举人家里学习诗词和古文。
1912年,朱自清14岁时,朱小坡又霸道地给儿子 定了亲,对方是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
武钟谦与朱自清
朱自清18岁中学毕业,刚考取北大预科就与武钟谦结了婚,婚礼办得隆重而体面。其实那时朱家的财力境况已大不如前,为办这场婚礼,父亲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
1916年夏,朱自清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父亲就“失业赋闲”,这么大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举债度日,生活变得困顿拮据起来。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朱小坡嘱托家人瞒着儿子,然而朱自清暑假回家还是察觉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提前报考北大,就读哲学系。
1920年,朱自清依然是为减轻家里负担,从北大提前毕业,在浙江第一师范教习一段时间后,立马回母校扬州八中任职。
1921年秋,朱自清在扬州八中。
可是,就在朱自清在扬州八中做教务主任期间,父亲居然做了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他凭借与校长的私交,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朱自清当月的薪水。这件事成为父子俩矛盾的导火索。
朱小坡失意后确实有些破罐破摔,他心理总觉得老子为儿子付出那么多,所以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作为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家长,他本能觉得在朱家他决定的事情当然不需要跟别人商量。
可已经在北大接受过新青年新思想的朱自清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失望极了,后来他愤然离开扬州,前往宁波、温州执教,三个月后,他又将妻儿接走,彻底脱离父母管制。
父子也从此彻底失和。
2)妻子与父亲不合,父子关系雪上加霜
1916年,朱自清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寒假开始前,父亲写信给他,催他早点回家完婚。
那年冬天,朱自清回家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虽然朱自清和武仲谦是包办婚姻,武钟谦虽是老式女子但性格极好,所以他们婚后感情其实不错。
原本父亲在榷运局工作非常滋润,可朱自清结婚不久,父亲就失业了,有些封建迷信的他总觉得是这个新进门的儿媳妇给朱家带来的霉运。
朱自清在北京上学,武仲谦在家受了委屈,就总喜欢回娘家。朱父就写信给朱自清告状,朱自清知道后立马写信责备妻子。
3)八年冷战:父子逞强互不低头
其实,朱自清曾想过主动缓和与父亲的矛盾。
1922年暑假,他带着妻儿回了一趟扬州老家,父亲的气却没消,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门,后来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始终不搭理儿子,朱自清在家自觉没趣,只待了几天就悻悻离去。
第二年暑假他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随后几年,朱自清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
父子俩相互逞强,转身成了陌路。朱自清后来在文章《毁灭》里称,这是“骨肉间的仇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