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年大多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地区,小年大多是腊月二十四。也就是说,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和明天(农历腊月二十四)都是小年。这是什么原因呢?小年的习俗又有哪些讲究?
小年是春节开始,也是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民间有这样一首谚语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介绍,这段谚语说的是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三十的习俗。因为大家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所以这一天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便称其为“小年”。
小年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祭祀日:祭灶节。
为什么会有祭灶节呢?徐龙梅告诉记者,这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东汉末年刘熙所著,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作品)中有“灶”的解释:“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徐龙梅表示,在民间人们认为,天上是有神仙存在的。“灶官”就是老天爷派来人间的使者,民间俗称“灶王爷”。“灶王爷”掌管着一家的吉凶祸福,负责监察人们的所作所为,然后把一年里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到天庭去向老天爷那里汇报情况,老天爷根据灶王爷的汇报,然后决定是奖励还是惩罚。
晋代名人周处(即中学课本中“除三害”的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意思是:腊月二十四日夜要祭灶,因为灶神第二天要到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当中做的善事和恶事,所以要提前一天祭祀。
人们都想受到老天爷的奖励,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民间也就有了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目的就是为了能让“灶王爷”汇报情况时多说好话。
为什么小年有两天?
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根据《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记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那为什么腊月二十三也开始祭灶呢?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杨书娟介绍,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皇帝举行祭天大典一般都要提前好几天准备,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会有很多,所以要是腊月二十四再举行一次祭灶典礼的话,就会开销很大,也会因为匆忙来不及准备。因此,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省事,皇帝在腊月二十三就会顺便把祭灶的仪式也进行了,因为文武百官会跟着皇帝一起祭灶,所以也会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但民间保持不变,所以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后来形成了北方地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传统,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民间还有“官三民四疍五”的说法,“疍”指疍民,即沿海一带的渔民。疍民因为长年在水上生活,不事农耕,在相当长时期曾被称为是“贱民”,所以他们过小年就会比普通百姓再推迟一天。
据杨书娟介绍,人们在这天要摆上供品肉、馒头、水果、糖来祭灶王爷,但供品不能摆酒,因为怕“灶王爷”喝醉了,在玉帝面前说醉话。供品摆糖是必须的,意思就是让“灶官”吃得嘴巴甜甜的,好去上天言好事,以求上天赐福!在很多灶王爷的画像两边,更是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字样。
从诗中看古人祭灶心情
古人到了小年这一天,大多诗人心情是愉悦的,比如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对祭灶仪式做了详细的记录,祭祀食物中有猪头、双鱼、豆沙、饵团,可谓非常丰盛。
再如苏轼《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大意是:北边来的粮船还没有到,大米的价钱竟如珍珠一般昂贵,近半个月以来,我都不知道吃饱和喝醉是什么感觉了,日子过得萧条清苦啊!好在明天是东家祭灶的日子,杀鸡割肉,准备好酒,我定能饱餐一顿、醉倒一回。可见苏轼真是太高兴了。
不过,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却表现了不一样的心情: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大意是:喝了一碗清汤,写下一首诗篇,正巧灶君今日要上天言事。诗人于是对灶君说道:灶君啊,玉皇大帝如果问起人间的事情,你告诉他,乱世的文章太不值钱了。语句通俗易懂,背后是诗人对现实深深的埋怨。
小年到了,愿你放下所有的烦恼,以快乐的心情迎接春节。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