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静,则生活不宁。
古人很早就明白到了这个道理。要想心静,坐下来写书法从来都是上佳选择。
约在唐宋时候,社会开始流行“抄经”。
仇英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
抄写经书本是宗教中的僧尼功课,但频繁出入寺庙的俗人们发现,抄写经书的小僧们心态平和,慈眉善目,遂发现了抄经的妙处,慢慢的,抄经一事逐渐超越宗教,成为一件文房雅事,同时也是普通大众的一种休闲方式。
《心经》因为篇幅适中、旨要宏观,最为历代文人、书法家所钟爱。《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
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大多崇尚写《心经》。从东晋王羲之到民初溥心畬,虽跨越千年时空,但心经书法所带来的精诚与感动亘古未变。
— 王羲之《心经》 —
▼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怀仁禅师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此碑历经24年之久而成。
— 欧阳询《心经》 —
▼
欧阳询楷书严谨,笔力险峻,世所无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此心经小楷虽可能是他人委托(历来被当真迹,姑且视作欧阳询作品),却也别具趣味。
细品此帖,有卧听清泉的高士之风,每日一见可静心宁神,如生檀香。
— 张旭草书《心经》 —
▼
“草圣”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只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珍藏。
— 赵孟頫《心经》 —
▼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用行书写《心经》。在写经史上也算是一个创例了。
赵孟頫此《心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文徵明《心经》 —
▼
文徵明的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 董其昌《心经》 —
▼
— 傅山《心经》 —
▼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的孤高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
— 乾隆《心经》 —
▼
乾隆每年春节都例行抄写《心经》一册,这是皇帝在春节期间为老百姓发表新年贺词的方式。
— 民国 弘一《心经》 —
▼
弘一,原名李叔同(1880-1842),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心经,须以心写,弘一法师是然。
— 民国 溥儒《心经》 —
▼
溥儒(一八九六—一九六三),字心畲,道光帝曾孙,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
溥儒笃信佛教,侍规至孝,此卷《心经》,是为其母刺血而书,清正端庄,是稀世珍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