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明明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为何后来把皇位传给了皇九子李治

欢迎关注“猫叔说历史”。

关于,我写过三篇小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莅临我的页面一阅。由于篇幅限制,我只能贴一篇的一部分,不知是否能说清楚,如果没说清楚,欢迎留言补充。

先说说,李承乾。李承乾这不争气的玩意儿居然也想效仿自己的父亲,来一次山寨版的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只可惜,手艺潮了点,运气背了点,队友蠢了点,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李承乾最后被废为庶人,很快就被发配到黔州掏鸟蛋去了。树倒猢狲散,跟着李承乾混前程的那帮家伙自然也都逃脱不了惩罚,汉王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被斩首,一家老小被流放到岭南,连皇帝的女婿杜荷都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乎,一个政治小团体就这么灰飞烟灭。

废太子已去远方,这次,该立新太子了吧,毕竟这事儿关系着国本。这时候的李泰简直是志得意满,天天唱着过,高兴到要飞起来。这也难怪啊,即使是轮,也该轮到他了,嫡次子嘛,况且又那么受父亲的待见,在群臣中的威望又高。李承乾前脚刚倒下,这些按捺不住激动的大臣就开始行动了,你一本我一册,到处都在为李泰吹风。看这阵势,李泰当太子已经是煮熟的鸭子,难不成还能飞起来?还别说,这煮熟的鸭子还真就能飞,怎么回事儿呢?

本来,李世民也已经想好了,并且亲口告诉了李泰,要立他当太子。李泰一听,那真是激动万分,赶紧翘起尾巴给自己的父亲一顿马屁,说出一句令人后怕的话:我就有一个儿子,您要是立我当太子,我就把他杀了,等我百年之后,就传位给我的弟弟晋王李治。这顿马屁,还真给拍到了马蹄子上了。此时的李世民毕竟也上了点年纪,对亲情相互残害的事情很敏感,也很反感。估计,这时候已经对李泰有看法了。当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给他总结了一下。

第一、立李泰为太子,群臣意见不统一,尤其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深受信任的重臣不支持李泰,是煮熟的鸭子飞走的重要原因之一。褚遂良的建言非常耿直有力,戳到了李世民的软肋。他说了:陛下要是立李泰为太子,不如现在就把晋王李治杀掉,即使您不杀,将来您百年之后,晋王李治也活不成。这话在点子上,以李泰的性情,这事儿他干得出来,李世民听了之后居然潸然泪下,这个长孙皇后给他留下的幼子,实在是令人担心。于是,保全各个儿子的性命成为李世民选太子的第一要素。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不支持李泰呢?这也正常,毕竟,他跟李泰平日里关系比较远,让李泰当太子当然对他不利,况且李泰已经成人,很多事都有主见,不太好控制,李治多好啊,才十几岁,是个听话的乖宝宝,立李治对长孙一脉有利。作为一个跟了李世民大半辈子的好基友,同时又是大舅哥,长孙无忌的意见当然至关重要,于是,李世民开始倾向于李治。

第二、毒蛇死而不僵,又反咬一口。李承乾被抓后,李世民出于愤怒,亲自提审了他,质问他为何要造反。面对严厉的父亲,李承乾哭了个稀里哗啦,一五一十把真相都告诉了李世民。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他大概是这样说的:我已经贵为太子,将来就是皇帝,我为何还要谋反呢,要不是李泰苦苦相逼,我肯定不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李世民的优点很明显,那就是善于接受纳谏,同时,也是耳朵根子软的意思,听了李承乾的哭诉,他顿时动了恻隐之心,潸然泪下。这事儿,使李世民对李泰的看法也急转直下。估计李泰机关算尽,也没想到已经被废的李承乾还会给他来一只致命小鞋。

第三、李泰飘过了头,手握一副好牌却打得稀巴烂。怎么回事儿呢?举个例子吧,李泰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已经妥妥的了,却不知为啥,脑子抽风,找到弟弟李治,给他来一场恐吓。由于汉王李元昌平日里比较喜欢李治,平日里二人关系不错。这就给李泰把柄了,他对李治说:听说你跟咱那个叔叔李元昌私交不错,现在那位坏叔叔都已经死了,你难道不怕被牵连吗?这下子,还真把李治给吓到了,毕竟只有十几岁嘛,天天惶恐不安,很快,这个异常现象便被细心的李世民发觉,在追问之下,李治把被恐吓的事情一五一十都告诉了父亲。得,这下坏菜了,李世民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李泰,还没当上太子就开始恐吓自己的弟弟,要是将来当上了皇帝,还不把自己的弟弟当鸡杀啊!

第四、群臣支持李泰用力过猛,反而弄巧成拙。这边李承乾还没凉透,那边已经敲锣打鼓为李泰唱赞歌了,鼓吹李泰是合格的太子人选。这反而引起了李世民的猜疑,您想,一个亲王,按理说不应该有这么大的能量,既然今天有这么大的阵仗,说明你平时背地里不少经营,要不然,这些人不可能这么支持你。细思极恐,原来这孩子是个心机婊啊。于是,李世民对李泰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喜欢到厌恶,仅仅用了几天时间。

至此,李世民心里的主意算是定了下来。就这样,李泰不但没当上太子,还被剥去了封赏,降为郡王,软禁了起来,李治很快被宣布为新任太子。就这样,大哥跟二哥掐,大哥被发配到远方掏鸟蛋,二哥被关起来数蛐蛐,李治就成了最大的黑马,躺在床上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你说,找谁说理去。

李治得以成为唐帝国第三代天子,源自一个侥幸。

在唐太宗在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唐朝廷关于皇位继承人问题,分为三大派——太子派,以拥护太子李承乾为代表。

无奈的是李承乾是个草包,实在没能力掌管大唐。

吴王派,以吴王李恪为代表。只是李恪是外公是隋炀帝,并且在士族里面,支持者也不多,但是李恪的优势在于,李恪个人能力很强,可以吊打草包太子李承乾。

再就是魏王派。魏王和太子是一奶同胞,并且也比太子优秀得多。

三派里面,吴王最弱,名义上太子最强,实际上魏王潜力最大。

而李世民毕竟篡位上台,实在看不得魏王这类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因此,事实上,三个儿子他都不满。

并且这仨在互相斗争的情况下,各自都落了下风,最终,在没有选择的余地下,李世民只好选李治这个连李承乾都不如的草包,做了继承人。

李治上台以后,大唐迎来了血雨腥风。

这该怪谁呢?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2-08 04:13
下一篇 2022-12-08 04: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