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曾在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桂林、象郡,香港一带海湾海岛属于南海郡。汉代进一步细化,设立九个郡,香港区域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东晋时期,将南海郡东部另设东莞郡,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县,其中宝安县就包括今天的东莞、深圳和香港。唐朝改宝安县为东莞县。南宋后期,大量北部居民逐渐南迁至广东海南一带。明朝在东莞县滨海区域增设新安县,香港为新安县辖区。
十九世纪末的香港
“香港”这个名字明代之前就出现了,一开始仅是指香港岛南岸的一个小港湾,位于现在香港仔海湾内的“石排湾”。这个小港湾随着1970年代填海工程建设而消失,只留下几个地名和路名。明朝万历年间官员郭棐(fěi)历时18年精心著就《粤大记》一书,书中的《广东沿海图》就标有香港、尖沙咀、赤柱、黄泥涌、将军澳等地名。
《粤大记》中的广东沿海图
至于为什么叫“香港”,说法不一。其中最受认可的应该是“香料说”。东莞特产一种莞香树,其树脂结晶体可制成香料,称为“莞香”,属沉香的一种。唐代时期莞香曾作为皇家贡品。到了明朝,形成莞香交易市场。据说当时的莞香先运到九龙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鸡”船运至石排湾,最后转运各地。石排湾这个小港湾便被称为“香港”,后来,这一名称扩大用于全香港岛。
莞香树
另一种说法是“甘泉说”。清康熙年间,新安知县李可成任内选出了新安八景,“鳌洋甘瀑”为其中一景。相传这是一个巨鳌形状的岛屿,岛上有甘泉飞瀑流下,形成溪水汇入海中。船只经过此处,经常停泊取水,饮之甘香爽口。1843年8月的英文杂志《中国丛报》介绍:“香港,本是该岛南部一条小溪的名字,外国人将其作为整个海岛的名称。”1874年6月,旅居香港的学者王韬在他主编的《循环日报》中这样描述:“香港以泉水得名,因其山中所出之泉色清而味甘,以鼻观参之,微觉香冽”。不管上述史料是不是指的同一处地方,这里的泉水品质应该是很好的。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被过往船员称为“香江”,而停泊取水的港湾,也就被称为“香港”。
此外,还有“香姑说”和“香炉山说”。“香姑说”是指清朝嘉庆年间,伶仃洋有个叫“香姑”的女海盗盘踞岛上,此岛就被称为“香姑岛”。但至今香港也未找到任何与香姑有关的遗迹,看来应是讹传。“香炉山说”来源于铜锣湾天后庙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如今香港铜锣湾天后庙前,有座红香炉从海上漂泊而来,村民将香炉抬至庙内上香供奉,颇为灵验。于是,庙后面的山改称“红香炉山”或“红香炉峰”(今太平山),庙前面的海港称“红香炉港”,后来“红香炉港”简称为“香港”,用来称呼全岛。“香炉山说”也有疑问,因为在清代《新安县志》中,“红香炉山”和石排湾的“香港村”都有提及,所以这一说法应该晚于“香料说”。
从太平山俯瞰全港
不知道您还听说过哪些有关香港名称的由来,欢迎留言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