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为什么叫聊城?

历史告诉你,聊城为什么叫“聊城”

  题记:“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窃以为:聊、摄二字不可分开来考证。“摄”原来叫“聂”,公元前59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聂北,比“聊”在史料上早出现137年。“聂”在春秋为邢国邑。狄攻入邢国都城并加以蹂躏,都城被破坏得无法居住。齐桓公率诸侯击退狄,把邢都迁到夷仪。当时对邢人安置的很好。史载:“邢迁如归”。夷仪位于聊城市西南,距现聊城十二里,距当时聊邑十五里。……。

  《辞海》:摄:古地名,春秋齐地。本邢国地聂北,邢亡入齐。改称摄,为齐之西界,在今山东茌平西北。《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载:晏婴所说“聊摄以东”即指此。(1990版1854页。)

  邢,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把它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前635年为卫所灭。(辞海1178页)。

  在春秋早期的地图上并未标有“聊”,只有“夷仪”,为什么“聊、摄”二邑都和“耳”有关呢?事出必有因。《史记·齐太公世家》:“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惟独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戎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会诸侯,—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原来周王朝与姜太公有约在前:“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是以来责。”(《史记·齐太公世家》)

  仅在聊城市境内,齐桓公至少会盟过五次诸侯: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与鲁公柯之盟(柯,今山东阿城);

  三十五年夏会诸于葵丘(茌平杜郎口),秋夏复会;《左传.》鲁褒公二十五年)会诸侯于牡丘(今茌平西南广平北门外);

  鲁僖公三年,桓公约宋、江、黄三国会盟于阳谷,今“会盟台”在县城南门外西南隅。另外,公元前522年晏婴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左传》)。

  再说会盟,会盟是古代诸侯间的集会,齐国是周朝御封的五侯九伯的盟主。(《史记·齐太公世家赞》)“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会盟时,盟主要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聊”出现在“摄”之后,摄本为提手加“聂”组成,“聂”就是三耳,意为以手执耳。

  《说文》:摄,引持也,以手聂声。

  “聊”由“耳”与“卯”组成。“卯”在古代是两个“刀”的会意。又《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所以“卯”有“开门”的“开”意。另外从十二地枝生物演化过程看:“子丑寅卯”中子为滋生,丑为结纽,寅为演化,卯为分瓣,卯亦有“开”之义。

  “卯”还当十二时辰之“五时至七时”讲,旧时官暑开始办公的时间。寓“”开始”意。因此,“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既无聊国,又无聊河,也不可能因树得名,陈昆麟先生说因“聊邑”得名,等于说“聊城因聊邑而得名”,那“聊邑”为什么叫“聊”邑?还是不得而知。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文献的时期,把聊城定为纪念和宣扬齐桓公会盟的丰功伟绩,是很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聊摄”二城是在齐桓公时期才被齐国占有的。

  对本文的观点有贡献的专家为聊城市博物馆赵乃光先生,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书目:《史记》、《左传》、《辞海》1990版、《中国古代通史》、《说文》、《聊城古今知识大全》(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1992年,傅哲清、王振华主编)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来源于说聊城,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1-22 13:24
下一篇 2022-11-22 13: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