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称谓的由来,从古至今夫妻之间的称谓

夫妻:丈夫和妻子。一般由婚姻关系确立。夫妻关系的确立,一般由民政部门确认。一为繁衍后代、二为共同健康,三为社会延续。其在古代真正的含义是:

首先,它意味着“成人”。我们知道,结婚,就是把一男一女结为夫妻。“夫妻”是什么意思呢?说得白一点,就是成年人。高鸿缙《中国字例》说:

“夫,成人也。”他的理由是:“童子披发,成人束发,故成人戴簪。”的确,夫这个字的字形,正是一个正面而立的人头上插了一根簪子的形状。因为是成年人,因此不能写作“亻”,而应写作“大”,意谓“大人”。依照周代的尺寸,童子身高五尺,所以叫“五尺之童”;成人身高一丈,所以叫“丈夫”。原来夫也好,丈夫也好,本义是指“成年男子”。

“丈夫”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自母系时代的夫妻传统礼仪而得来。众所周知那是女尊男卑的时代,男女结为夫妻后,男的怕女的被其他男人抢走,就天天跟在女的后面一丈之远。不能近了不能远了,大概就是不能在视线之外,故男的被人称之为“丈夫”。另一种说法是,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一丈约等于十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成人也”。她的解释是:“妻”则是一个女人头上戴了簪子(或其他装饰品)。所以,妻,也可以解释为“成年女子”。实际上,甲骨文中没有妻这个字,只有妇。说文解字上说,妇既包括妻,也包括妾。但准确地说,妻只是妇中之一种,即正妻、嫡配。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其实就是做妾。妾为什么只能称为妇呢?因为妻贵妇贱。从字形上看,妇是一个女子拿着一把扫帚,“妻”则是一个女人头上戴了簪子(或其他装饰品)。这个头戴“凤冠”的妻,当然比手持扫帚的妇要高贵。《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也就是说,妻,乃是诸妇中唯一可以与夫平起平坐的一个。因此,许慎又认为,妻字是从“贵女”两个字演变而来的。不过,妻的头上既能戴簪,则说明她已成年。
所以,妻,也可以解释为“成年女子”。

其次,它象征着“成婚”。为什么成人带簪就标志着“成婚”呢?这就要从我国传统文化说起。

(1)是命名礼: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出生三个月,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留在左右两侧,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也就在这一天,母亲把孩子抱去见父亲,父亲拉着孩子的右手或抚摸着他的头,给她取一个名。这一仪式叫做命名礼。它标志着承认孩子已经正式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2)是加冠礼:男孩子长到二十岁(二十岁左右),女孩子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所谓冠,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先从根部束住,盘成髻然后加冠(一般平民是用簪固定)以固定。“笄”则不用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加冠加笄的时间和嘉宾,叫“筮日”和“筮宾”。这日期,便有似于西方的“受礼日”;这来宾有似于西方之“教父”。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命之命,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关、或相反。如颜回字子渊,取“渊来回水之意”;又如曾点字皙,取“点乃小黑”而“皙乃色白”之义。

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如要表示尊敬或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并严格规定,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尊者对卑者说话,可直呼其名,但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笑话、更是无德。

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当然是无须尊称的,故儿童无字。加冠加笄之后,有了字,也就意味着成年,故冠礼和笄礼即“成年礼”。既已成年,便可婚嫁,所以古人也就常常在举行冠礼和笄礼的同时,为子女订婚许嫁。而“冠礼”也往往称为“婚冠礼”。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如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婆家,便不举行笄礼,也不取字,因为未嫁之女决不能抛头露面与外人结交,只能藏在深闺,当然也就没有尊称的必要。所以女子未嫁之前,便叫“待字闺中”。意思是女儿还小,还没有一个字,不是嫁不出去。

男子结发加冠才能娶妻,女子结发加笄才能许嫁,所以结发就几乎成了“结婚”的同义词。但要说清楚,结发即行冠礼笄礼,不是把夫妻两人的头发捆在一起。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1-29 15:19
下一篇 2023-01-29 15: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