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由来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一、关于扶桑树的传说

中国上古传说中,有三颗很重要的“木”,东方叫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天地之“中”是建木,太阳运行到午时测日影,这根木杆旗帜在甲骨文中象形为“中”;在西方有若木,太阳在这里落下,光华照耀地下。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扶桑树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楚辞·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屈子在讲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照在扶桑树的枝条上。以东方扶桑树作为参考坐标,从冬至日开始,观测日出时,一年中各个时节在扶桑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诞生了十日太阳历法,这就是扶桑树之“神”。这才是《山海经》“羲和生十日”的本意,后人却误传为羲和“生十个太阳儿子”。同样,帝俊妻常羲观测月亮大小变化周期,“生月十有二”,即“十二月月亮历法”

下图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描绘的正是帝俊同时掌管“十日太阳历法”,和“十二月月亮历法”,这是有文献记载来的第一个华夏阴阳合历。《山海经》“帝乘二龙”,左边是掌管十二月太阴历法的“龙”族,右边是掌管“十日太阳历法”的“龙”族。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帝俊,在楚地具有至高的地位。《大荒西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在这里帝俊和黄帝并列,这也是后人把“帝俊”当做炎帝的依据。

二、“中”&“华”与十日太阳历法的关系

今日,中华彝族一直还保留有“十日太阳历法”这个活化石,这是远古的太阳历法,以东方扶桑树为观日出的参考坐标,以西方的若木为观日落的参考坐标。中间的建木为日午时测影之“中”,而“华”字则象形扶桑树,中华祖先最早的“中华”认识大概源自于此。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三星堆神树 “华”字

“华”字与三星堆神树太形似了,是不是传说中的扶桑树?《元贞之道》开篇之作“太阳高高挂在扶桑树上”《太阳高高挂在扶桑树上》(点击查看),就讲这颗神树,是中华远古“十日太阳历法”之源。“中”为测日影的建木,处在扶桑和若木之中,东方扶桑树上九只鸟为观察太阳日出的参照物,在一年中日出时所处位置不同,记录下太阳一年中的活动规律,而诞生人类第一个太阳历法。神树上鸟是日出时的参照物,而有金乌负日之说。建木(中)和扶桑(华)都与太阳历法有关,三星堆扶桑神树就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神树”。

文献记载伏羲女娲均来自于华胥氏,风部落,是以“华”和“风”为尊的部落氏族。这个远古氏族,既懂得用扶桑树(华)测日出规律,又懂得用“中”测日影和测季风的部落,是华夏之源。出土的中华青铜鼎上的“云”纹,《元贞之道》怎么看都是“风”之象,或是古人本来就是“风云”不分吧,风即是云,云既是风。

三、“夏”与十二月太阴历法

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书·舜典》有“蛮夷猾夏”之说, 孔传:“夏, 华夏”。禹受舜禪,易虞爲夏,大禹是“夏”的始祖,大禹即夏禹。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夏”的甲骨文和金文,象形为一个人在跪地祭拜,头上或左上角有一个太阳。原来“华”扶桑树上的十个“日”,变为只敬一个“日”的“夏”。原来一年中,从冬至日起,每过一段时间(36天)就要观日出,看日出在扶桑树(华)的相对位置,确定为一个“日”,一年共有十个“日”;后来转变为一年只需观一次日出时间,为一年的起始日,这就是祭天“正日”,初始为冬至日,再观月亮变化周期,确定为一个月,一月为30天左右,一年有十二个“月”。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夏历”,就是依此为据,是建寅后的历法,一年之元日为立春前或后的第一个月亮朔日,即“正朔”,“大年初一”,这就是华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个历法即有“正日”也有“朔月”,“夏”是华夏历法变革后的标志。

讲“夏”不得不讲“羿射日”。《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2000多年前的楚人屈子在问, 羿是如何射日的?金乌是如何解羽毛的?

古本《山海经》中,有关于后羿射日的记载,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淮南子以《山海经》为蓝本,在《淮南子·本经训》讲后羿射日的神话:“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人用箭把太阳射下来,是背离自然常识的,但文献却为何记载下这个“羿射日”的重要事件?古代记载中有三个“羿”,帝俊时“善射”的大羿,尧时“射日”之羿,和夏太康后的“代夏正”之后羿。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第二》:“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鄩 ” 。“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使奡帅师灭斟灌、斟鄩,杀夏帝相,封奡于过,封豷于戈。恃其诈力,不恤民事。”

后人不知“射十日”为华夏历法变革的重大事件,代表“中华”的“十日太阳法”以“阳”为尊的天文历法,变革为“十二月月亮历法”以“阴”为尊的阴历,“常羲”部落的嫦娥娘娘受到民众的追捧。从尧开始,一直到夏太康后的“后羿代夏”,这个过程就是历法变革的历程,夏历还有个别称是“阴历”。“华夏”之“华”崇“阳”,“华夏”之“夏”崇“阴”,此乃华夏之源。

结束语

帝俊时代,既有十日太阳历法,又有十二月太阴历法。五帝时代是以太阳历法为主导,太阴历法为辅,有河图洛书为证。三星堆遗址中,所有文物在掩埋前,均遭到人为有组织的毁坏,今人却把这些掩埋坑称为祭祀坑,有悖于常理。象征尊崇太阳的远古扶桑树是中华的起源,象征五帝时代以五为尊的“五行轮”青铜器等实物,为何被毁?三星堆遗址其实是中华民族由“尚华”转“尚夏”过程中的历史见证。尧时“羿射日”虽是个历法变革的进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到了“后羿代夏”,善射的后羿“不修民事,淫于田兽”,不喜欢农耕,喜好游牧社会的田猎,其实是在“作恶”,在作历史的后退。

闲谈“中华”和“华夏”的由来

三星堆遗址中被毁的文物

商从“华”灭夏,夏后人去了西北方大草原,过着游牧生活;西周从“夏”灭商,其实夏商周是一个华夏共存的时代,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主导者不同而已。秦从“华”复归一统,东汉之后又从夏,今天的中华崇“中”和“华”,即崇“科技”,崇“阳”,愚人之教、娘娘文化将不会有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是那个时代先进文明的代表。

华夏文化,是以“华”为主,崇太阳“阳刚”之气,崇科技和农耕;以“夏”为辅,怀月亮“阴柔”之气,尚生育和游牧;《书·舜典》“蛮夷猾夏”确有道理。三星堆文明失落后,崇太阳“中”和“华”代表农耕的文脉遗落于“蛮夷”之地,“河图洛书”“八卦太极”等道家经典均出自于蜀地。“不从周”的楚文化与秦制融合,以农耕文明为立国之本,实现了秦大一统。

岳麓书院作为楚文化的象征,当为“道南正脉”。华夏之内斗结束之时,就是中华复兴之时。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2-25 16:12
下一篇 2023-02-26 08: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