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是交税和打官司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文|面包飞满天

编辑|面包飞满天

古代中国,两个世界并存,官员文士挥毫泼墨,抒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百姓父老聚首畅饮,诉说家长里短的琐碎故事。

文言与白话,高下之见,尽在一瞬,繁简杂肆,衬托人生百态,此消彼长,互不相融,然则学者治国之术无从开展,老者耕种之意难以为继。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之隔阂,亦隔绝心灵,翰墨之美,不过供文人雅士抒发孤傲,白话之直,不外满足庶民市井控诉衷肠。

若两者能及时调和,则国之大义足可明,人之性情亦可察。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其实从上面话语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的魅力,两方都是构成我们古老文化根本所在,但偶然我们也会产生好奇。

古人说话的时候也是用的文言文吗?是不是过于繁琐了?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古代人类语言的演变

文言是由古代圣人仓颉发明的,仓颉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创造了表意文字。

这些文字像图片一样,直观地反映了事物的形态,比如文字“日”写成一个圆圈,就像太阳的样子,这种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或形声文字。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在最初的时期,古人使用简单的图画符号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效率不高,于是有学者发明了代表声音的文字。

仓颉造出了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奠定了中文文字的基础,随后又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文字样式,文字与语言的结合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交流方式。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在先秦时期,平民百姓很少使用文字交流。

他们使用的是当时的口语,与现代汉语差异极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很难获得书写材料,无法进行大量文字记录,当时的识字率仅有2%左右。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繁琐的文字系统主要被少数读书人使用,他们负责以极简的格式记录重大事件和创作文学作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逐步繁荣,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秦汉时期,民众的识字率缓慢提高,白话文作为口语的反映也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到了唐朝,文言文和白话文参半并用的局面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一些通俗易懂的话本小说问世,现代汉语与这些小说的语言已可基本互通。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文言文之起源

其实用文言文来说,我们也能清晰的了解其中的意思。

夫文言文,其来有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言语亦然。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数千年前之先人,其书写甚异于今日,考其因由,盖有二:既为成本考量,亦为传承习惯。

夫以言传意,古之难事,纸张未有,竹简纸贵,文辞故宜简练。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比如“战国策”之类古籍,篇幅虽短,内涵却深远浩大,可见文言体之功用。

口头相传亦盛行一时,若语言过于繁缛,岂不难记难诵?是以古人扼要语言,用词精良,既够意思,又便流传。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若论风骨与格调,文言体亦独具特色,词法严谨,句式婉转,寓意触类旁通。

能写能读古文者,可见学识深厚,不落白话之褊狭。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故历代士子多沉醉其中,以示格调,虽今日白话兴旺,文言体仍是我民族语言之瑰宝。

“万变不离其宗”,语言亦复如是,然则今人识读文言,实为难事。诚然,字字珠玑,意蕴无穷,然亦深奥难解。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来生僻词汇,翻阅辞书难有定见,二来句式颠倒,难解其义。

岂止于今,近世之人亦非无文言体之芥蒂!明初通俗语言之推行,正为解决断代语言障碍也。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况及老百姓,识字有余而解字不足,岂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可见一斑矣!文言体之起源,固有其自,亦简言之则凝练,深谈之则隽永。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纵横文字四千载,文言体既是中华文字之源流母体,亦是古代聪明才智之流露结晶。

识字学古文虽难,尚可鼓励,埋首苦读,则我民族语言文化之精髓,终可体悟。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文言白话:中国文字演变的见证

文言文追求简练和升华,寥寥数语便可成章。

其来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竹简笔墨稀缺,必须言简意赅,到了汉武帝兴盛时期,纸张逐渐普及,文言体系也日趋成熟,成为传统文人共通的书写语言。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用寥寥数语描绘大江东去的壮阔景象。

这种简练升华的文体,激发了文人们的文思,使他们在枯燥政事之外,寻觅人生的诗意。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而白话文则源于民间口语,词汇简单朴实,贴近常人生活。

宋代以后,话本小说大行其道,白话文被文人广泛采用,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脍炙人口的名著,都大量运用了白话文。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两种文字风格本都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流畅的文言铸就了中国文学的灵魂,朴实明快的白话开启了现代文学的新篇。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总以为文学的改进,首先在文体的改进”。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笔者认为

文言文与口语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先秦时期,文言文可能更贴近当时的口语,但在后世的发展中,两者渐行渐远,到了现代已完全分离。

古代的百姓交流难道说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又是如何发展的?

我们不应将文言文简单等同于古人的口语,其中的区别和变迁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思考,历史上的语言变迁充满复杂性和神秘感,我们今人能做的,就是抱着谦卑和好奇的心态继续探索,而不要做出武断的判断。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12-10 09:09
下一篇 2023-12-10 09: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