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里,称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带领蜀国军队“六出祁山”,进攻占据中原的曹魏政权,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动了六次北伐,实际上诸葛亮对曹魏发动的北伐只有五次,虽然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有所斩获,但从总体而言,五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本人也病亡于五丈原前线,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可以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诸葛亮的步伐行动。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一、为了笼络人心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原本怀才不遇的一介草民被刘备尊为丞相,诸葛亮对刘备感恩戴德。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出现,就是为了以汉室的正统赢得人心,统一天下,然刘备心愿未了,就撒手人寰。诸葛亮只有以完成先帝遗愿为号召,才能继续笼络人心,这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完整体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二、以退为进的战略
自从曹丕死后,曹睿采纳了大臣孙资的建议,一方面发展经济,魏国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对蜀国采取封堵政策。蜀国虽有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但由于交通不便,蜀国综合国力明显不如曹魏,如果曹魏继续发展,那么蜀魏两国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曹魏国力足够强大,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这些情况,精明的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蜀国要想不被消灭,只能以攻为守,对魏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倘若在进攻中能攻占雍州、凉州,蜀国就有了进一步行动的跳板和发动大规模作战的空间。
在五次北伐过程中,蜀军至少有三次都是以粮草不足而撤军,有人提出,诸葛亮既然要北伐,为什么不带足粮草?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特殊安排,因为他知道要打败曹魏是不可能的,他发动的步伐只是一种姿态,就是让曹魏知道我蜀国还是有些实力的,你们不要打试图消灭蜀国的算盘。
第三、交通不便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横亘在蜀国边界的秦岭,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然而,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秦岭的险峻让曹魏攻不进来,同时也让蜀国杀不出去,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花费大多数时间去修桥筑路,那些修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不管是部队行军还是运送粮草,其运输能力是可想而知的,只能一次次修复;又一次次加固。
第四、转移国内矛盾
蜀国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但蜀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却错综复杂。在蜀国内部,主要有三股势力,第一股势力当然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荆州派,是长期掌握政权的一派;第二股势力是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第三股势力是以谯周为代表的四川本土派。古语云“强龙难压地头蛇”,但在蜀国,地头蛇本土派一直被荆州派和东州派联合打压。
在蜀国失去荆州后,荆州派最早的一众老将如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先后战死,地头蛇本土派实力日增,蜀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态势日渐突出。为化解矛盾,诸葛亮发动北伐,就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外部矛盾。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