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儒家则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护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法的“血统政治”;法家则主张制度管理,忽略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严酷无情。
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他们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这说起来好像是有些背出师门的意思。
实际上这是后世上帝视角的疑问。
一来当世之时,只是以老师来分学派,并没有确定的儒家、法家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能够激发本人思维活力,得到统治者认同的观点,大家都可以学习。
还有一点就是学问上的百家,并不像我们后来臆造的江湖流派,不能背叛。何况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良禽择木而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没有思想局限。
荀子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复杂,虽然自认是孔子传人,但是他和孟子意见相左。儒家学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也发现自身的缺陷,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着手改良。孟子是“性本善”的代表,而荀子则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提倡儒家的道德教化规范统治,但是孟子重在教,而荀子重在规。
所以,荀子的思想底色就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相信只有法才能约束人向善。
虽然目的都是为了礼教和谐社会,但是达到目的所用手段和方式完全不同。
而李斯,韩非子等人到荀子门下求学,也许就是为了给法家寻找理论基础。他们可能在投入荀子门下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荀子门下作个研究生罢了。
提出人性本恶的荀子认为只能依法治来强硬管理,这个就基本上抛弃了全民修身,民贵君轻的那一套。完全站到了统治阶级那一边,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虽然说荀子算是儒家出身,但是他的性恶论为法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荀子虽然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能算是儒家。他的理论相当于是属于儒家的修正主义,也就是儒家文化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李斯、韩非子不会去追随孔孟这些纯正的先秦儒家,却肯对荀子行师礼。
因为他们的底层思想是相同的。
人性本恶,严法治之。
不过荀子是为了社会大同,韩非子是为了学问,而李斯是为了王图霸业和自己的未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