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鱼鸟石斧彩陶缸,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是一群生活于7000-5000年前,居住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创造的。这个彩陶缸也是一个葬具,人去世后放到里面掩埋,类似后来的棺材。
墓葬俗称山坟,用来安置去世的人。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见的多是土葬。墓葬也多有随葬品。
在中国古墓葬墓中,“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
墓葬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较小,只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包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铺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墓室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木椁地宫: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河南安阳侯家庄的一座商代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王爷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将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西汉墓棺椁形式的墓葬——轪侯利苍妻墓即属此类。棺中女尸完好如初,厢内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草药、印件等1000 余件。
长沙马王堆汉墓
第二种砖石地宫: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开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西汉中期,中原一带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在不断发展。
西汉墓葬结构图
第三种土洞地宫: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宫。
乾陵入口
明代墓葬
在墓葬中,常常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