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意为“乐音清扬”,名字美丽而富有诗意,以音乐礼赞命名,在全国也比较少见。
乐清,跻身浙江六大“千年古县”行列,“家底”厚实:置县迄今1600多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文化古迹众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具有鲜明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乐清县名来历
名离开地,则无所依。地离开名,则无所指。
关于乐清地名的由来,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说是周灵王太子晋在本邑垒石吹箫,乐音清扬,后人相沿,谓县名“乐清”。
南宋邑人刘黻则在《云门福地记》里提出:“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名仿此欤……邑以‘乐’著者以云门也。”
清代瑞安人鲍作雨纂修道光《乐清县志》时,又提出一种新的见解,以为“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
以上诸说,都略有存疑,故清光绪《乐清县志》在总结旧说后提出,县名的来历“义非无取而书缺有间,欲求其说以实之而不得,姑阙之未敢臆断焉”。其实,乐清旧名为乐成,东晋宁康二年(374)从永嘉郡永宁县析分置县,后梁开平二年(908)由吴越王钱鏐奏改今名。
因山青水秀、名胜古迹众多,古人将乐清城区比之仙境。山有丹霞、九牛之奇;水有双瀑、双溪之秀;岩有黄羊、石柱之险;亭有景贤、文峰之幽。其中最著名者当推“箫台八景”: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箫台明月、双瀑飞泉、白鹤晨钟、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八景成对,它们星罗棋布于乐成周围,最能代表乐清丰厚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观。
八景之称元代已形成,至民国初期,又称“乐成八景”。八景各有特色,或形,或声,或水,或山,或洞,皆在乐成五华里范围之内。因太子晋在乐清垒石吹箫的传说,遂以“箫台”总冠八景。
在乐清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美丽诗篇,来吟咏乐成八景。如今也有很多乐清人以国画、钢笔画、书法等形式来记录乐成八景,下面跟小编一起来观赏和了解这八景吧!
东塔云烟
▲刘德水 画
东塔是乐清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晋乐清置县,在九牛山建塔,后废。五代初重建石塔,又为雷震圮。
宋熙宁年间知县葛逢迁东皋山,建成九层砖塔;淳熙间知县赵彦晖、袁采改建为七级浮屠。
后虽历经明洪武乙丑、正德丁丑,清康熙癸亥及公元一九九二年屡次修葺,然形制一直保留至今。
塔下有东塔院,现名文峰禅寺。东皋山为县之龙山,以古时民间童谣有云“青龙有角财富足,青龙有声井邑兴”,故目之为“文峰”;相传绍兴二十六年十月五彩祥云下覆山巅,次年王十朋廷对第一,因又有“魁峰”之名。
其形胜冠于乐成,每逢日出,霞光映塔,云烟绕山,故名“东塔云烟”。
东塔山上的云雾,一般在春冬两季有大雾的清晨,一年大概只有十几天看得到,届时无论近景远景山上山下都是雾锁云掩、朦朦胧胧,很是美丽。
西岑松雪
▲刘德水 画
与东塔相对的是西塔,它位于西岑。西岑即西象山,又名西皋,晋置县时山顶建有一座佛塔。相传早年“西岑松雪”为乐清城内第一景致。据《乐清县志》记载,西象山天柱峰折(山崩),将松树压断,后人再无缘见此美景。
宋咸平五年(1002),县令边秀于塔旁建寺院。
南宋毛士龙《西塔院记》写其景色:“双峦插空,翠阜中峙,修竹笼烟,茂林卷雾。”登其巅,下瞰井陌历历分明,令人心境清幽。
峰头旧有大松挺立,一遇降雪,虬枝如缀白花,倍显风姿,故名“西岑松雪”。
山腰原有“三高亭”,又名“半腰亭”,为纪念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游踪而建。稍西有“勺泉”摩崖,为清末诗僧越尘所书并自凿,水清而冽。西塔院元代更名为广福天柱教院,今改建为广福寺。
箫台明月
▲刘德水 画
八景之中,以“箫台明月”为首,历史也最为久远,几乎与这座城市同龄。箫台在箫台山脊,其岩圆峭顶平,望之形似高台。
相传周灵王太子晋曾坐此石台吹箫,故名箫台山。三五之夜,一轮皓月,高挂峰头,一派清辉,一番幽寂,是为“箫台明月”之佳致。山顶有石坪遗址,俗名棋盘山。峰下有沐箫泉,系王子晋洗箫之处。又以泉名沐箫寺,寺前有六株古枫,深秋一片红艳,故清末民初又有“六枫秋艳”之称,时人题联:“着屐客来,枫叶留题秋艳句;吹箫人杳,石梁犹听沐泉声。”
南宋绍兴五年(1135),乐清县尉吴芾在花山之腰建亭,因望王子晋吹箫的箫台山,所以叫景山亭。此后,风光秀丽的沐箫泉亭一带,就成了文人雅士向往之地,古往今来一直是乐成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双瀑飞泉
▲刘德水 画
双瀑又名鹤瀑,在市区西北丹霞山南峭崖上,西山石桥诸水汇流从此出口,分两派下泻,形如白鹤两翅,故名。
元人乔吉曲《重观瀑布》:“天梭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瀑下有澄潭,潭旁石矶秀洁可坐,清凉宜人。隔溪筑有一亭,传为张文君炼丹之处,名“观瀑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长张叔梅将亭修缮改称“景贤亭”,以纪念戚继光来鼓舞全民抗战。
双瀑距离白鹤寺不远(寺址在今乐成一中校园内),历来文人学士来城总爱到此观赏,写下不少诗篇。
亭旁有“双瀑飞泉”及《双瀑赋》摩崖石刻。双瀑飞泉高七八十米,西山诸水汇流从此出口,分两派冲泻而下,形如白鹤双翅。后因国家建设需要,修建水库,双瀑只剩一条瀑布。如今,暴雨之后,才能重现当年“双瀑飞泉”的全盛景象。
白鹤晨钟
▲刘德水 画
“白鹤晨钟”是指乐清县治西面白鹤寺晨课时的钟声。已伴随着这座古老的小城响彻了千年,钟声袅袅,清扬悠远。白鹤寺为乐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白鹤禅寺。
白鹤寺在市区西北隅丹霞山麓,紧接双瀑飞泉,面对箫台峰,环境极为清幽。
相传晋高士张文君隐居于此,后舍宅为寺。武周天授二年(691),郡城永宁门内白鹤寺改称“大云寺”,遂将旧赐额移置于此。是乐清见诸记载之第一座佛刹。历代名僧辈出,不乏子仪、信南、继南等大德。
辛亥革命时期,月空法师曾在此创办“僧民学校”。民国初年华山法师重修,黎元洪题赠“法苑犹龙”匾额。1940年春,私立乐成初级中学寓此办学(是乐清中学前身)。白鹤寺原有听琴楼、招仙馆等建筑,后皆废。仅存之大雄宝殿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毁。
大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鹤寺大殿遭洪水冲毁,千年钟声从此成为绝响,残寺在1994年8月21日的17号台风之中毁尽。现白鹤寺迁建到景贤亭东首。
紫芝晚磬
▲刘德水 画
“紫芝晚磬”指的就是紫芝观晚堂经课时清亮悦耳的磬声。“紫芝观”大约在上世纪初道观被毁坏废弃。民国年间充为乐清县立师范学校校舍,原观舍已不存。1986年乐清县宗教科批准重建,新址移到了凤凰山上,和城隍庙相邻。
紫芝观位于东皋山山麓,始建于宋至和年间(1054-1056)。初为道庵,绍兴五年(1135)道士丘大同建“三官殿”,适值郡城笪竹山紫芝观被废,以知州梁汝嘉奏请,绍兴十四年(1144)诏令移额改赐,尔后遂名“紫芝观”,是全县道教中心道场。
后依龙岗,前揖箫台,左连魁峰,右带云溪,逶迤幽深,为道家修练清境。晚堂经课,磬声清亮悦耳,故称“紫芝晚磬”。
云门福地
▲刘德水 画
云门寺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云门”传说为黄帝之乐,《周礼》注:“其义盖言云之出岫,润益万物,为帝之德,无所不施。”故以“云门”名寺。
“福地”其意为神仙所居之处。寺址在旧县署东首澄清坊内,明时毁于火。清嘉庆四年(1799),改筑为“东常平仓”。后又毁,改为生产园地,名仓基。
故址即今之公安东路新仓巷西首。
盖竹洞天
▲刘德水 画
盖竹洞天即杨八洞,地处乐清城南盖竹山上。
洞境内怪石攒立,峭秀幽奇,均散布于荒冈丛巘中,有八洞十二岩之胜。洞以透天、透海、龙滚等为深险;岩以龟岩、玉蟾岩形象最肖。宝光岩矗立如丰碑,上有摩崖“盖竹宝光长耀洞天”八字。
盖竹洞天开发于宋,山中旧多竹林,纯仙观建在绿荫之中,被誉为“世外桃源”。宋人邱天祐留有“宝光长耀山中月,仙迹深藏洞里天”诗句。抗战期间,孔庙遭劫,孔子神位移此设坛供奉。现仅存透天、遗日、龙舌三洞。
林
晓
林
书
1
市民朋友和八方游客
不妨趁着春光
来场不一样的踏春
开启一趟古迹探寻之旅
参考文献 :
1.《乐成镇志》(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年)
2.叶正雷《箫台八景刻碑文字稿》(《乐清历史学会会刊》第三期,2016年)
3.谢觉晓《乐清县名漫说》(《乐清历史学会会刊》创刊号,2014年)
4.王常权《乐成八景的浮光掠影》(《乐清日报》2012年2月29日报道)
图片由梁琳、徐琴微拍摄及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