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家里的食用油都会出现上冻的情况,有些人不禁开始怀疑起来,这油怎么回事,这还能吃吗?
食用油上冻正常吗?
油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凝固,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所有的油,都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的不同含量,决定了油不同的凝固温度。一般来讲,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油就越容易凝固。
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植物油要高出不少。因此动物油也比植物油容易凝固得多。
猪油总能保持凝固,是因为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有百分之四十之多,即使在夏天,也是一副被“冻”得要死的样子。而植物油,比如玉米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即使在在0℃以下依然能保持住自己液态的样子。
我们拿饱和度不同的食用油做对比冷冻实验。
(左:普通食用油;右:低饱和度食用油)
从上图看到饱和度高的食用油,会逐渐变浑浊凝成固态。而低饱和度的食用油,同样的条件下仍呈现液态,这就是脂肪酸成分的差异导致的不同。
食用油凝固了还能吃吗?
其实,现代科技完全可以通过工艺把控、让油脂减少凝固的可能。例如:通过脱蜡工艺将油脂中的蜡质降到非常低,提高油脂的抗冻性能。但由于油脂本身性质决定的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过度追求油脂不凝固,会使油脂失去很多营养价值。
例如:特级初榨橄榄油容易发朦(凝固),而精炼后不容易发朦,但精炼后的橄榄油微量营养素的价值就损失了。
事实上,油脂的这一变化虽然产生了刺激视觉的效果,但是它的食用性并没有任何改变,如果单纯了为不让油凝固而损失掉油中的营养,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