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正在经历今年以来最强的沙尘天气,有北京、天津等超12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爆表。
“中央气象台”3月22日继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截至22日上午10时,沙尘的前沿已经推进到山东、河南等地,另有北京、陕西、新疆等10余省区市出现了沙尘天气。
河南气象3月22日提醒,受冷空气影响,从昨天(22日)下午到今天(23日),全省偏北风4级左右,阵风6到7级,并伴有浮尘或扬沙,大家记得关紧门窗,做好防护。
另据郑州市气象局报告,受未来一周郑州市以阴天为主,气温较低。受南下冷空气影响,3月22日到24日,郑州市有大风、降温及小雨天气。
其中,22日到23日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左右,并伴有扬沙或浮尘;23日夜里有小雨,气温较前期有所下降,25日凌晨最低气温3~5℃。
作为加重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沙尘天气所带来的健康危害引发热议。2013年,世卫组织(WHO)首次认定在户外呼吸脏空气或可诱发癌症,得出“空气污染致癌”这一结论,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颗粒物被列为一级致癌物质,其排名甚至超过了烟草烟雾等其他100种已知致癌物质。
而在此次北方多地暴发的沙尘天气中,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远超临界值,多地区处于严重污染级别。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沙尘对呼吸道健康有着较大影响,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或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PM2.5与PM10超出安全标准
损害最大的是儿童和老人
3月22日,重度雾霾盘桓数日还未消散,中央气象台再发布沙尘暴预警升级,北方最大规模沙尘暴“狂飙”,波及18省区市!
这波沙尘暴天气自20日开始,席卷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地区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局地能见度不足1000米,PM10已破1500(正常值应为0.15mg/m³),峰值浓度已达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
这是京津冀今年来第三次沙尘天气,也是北方最大规模的沙尘过程。
今年3月10日至11日、17日,北方先后迎来两次沙尘天气,西北至华北多地PM10浓度超过1000。
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城市空气质量(AQI)均已达到严重污染。
中国天气网称,这场由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自西向东席卷北方地区的沙尘过程,为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而3月20日开始的这波席卷北方十五省市的沙尘暴天气显然比前两次更为严重,也更猛烈。
据网传视频,当天甘肃张掖遭遇沙尘暴袭击,百米沙墙滚滚来袭,场面震撼。
这意味着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这十多个省,在近期先后遭受PM10与PM2.5的双重攻击。我们熟悉的PM2.5常会在雾霾中检出,而PM10则是一个新的名词。
PM10是在灰尘和烟雾中发现的非常小的颗粒,直径为10微米(0.01毫米)或更小。据世卫发布的相关数据,当PM10含量高时,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高血压的人会受到重大影响。
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PM10每年导致900例过早死亡。世卫发布的数据称,PM2.5与PM10这些颗粒超出安全标准后,在空气中损害最大的是儿童和老人,暴露24小时将受到终生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暴露于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疾控中心警告称,有10多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与雾霾相关。
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短期接触受污染空气,特别是PM2.5,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肺炎和心脏病发作等疾病。
研究小组还发现,包括败血症、帕金森症和尿路感染在内的多种疾病也与空气质量较差有关。
PM2.5在两天内平均水平每上升1微克/立方米,第二天因心力衰竭而被送往医院的老年人就会增加68人,换句话说,空气污染加剧使死于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0.14%。
同时,PM2.5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可以换算为增加2050名额外住院病人,住院时长12216天和3100万美元的护理费用。PM2.5与PM10对人类造成的疾病损害可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一项发布在BMJ的研究则发现,PM2.5的健康危害此前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评估,其对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具有更系统的作用,而且没有安全浓度下限。
研究发现9种死因
与雾霾中的PM2.5相关
2019年11月20日,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份研究显示,有9种死因与PM2.5污染存在联系,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症、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肺癌和肺炎。
这项新研究审查了450万因病死亡的退伍军人的病历,并将他们与其所在地区空气污染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的空气污染物为PM2.5。结果同时显示,在与某类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中,99%的死者都曾生活在比目前美国环境保护局标准空气水平更低的环境中。
其后,美国和丹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报告则表明,空气污染还可能导致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这些精神健康问题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芝加哥大学的安德烈·勒热茨基教授说,之所以开展这项研究,是因为发现不能用遗传学因素充分解释为什么一些人会患上这些疾病而另一些人却不会。
研究人员利用收集于2003至2013年间的1.51亿人的保险数据来研究美国各县特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然后再结合每个县的平均空气污染水平加以分析。
研究小组在考虑了年龄、性别、贫困水平和平均收入等因素后发现,空气质量排在倒数7位的县的躁郁症发病率比空气质量排在前7位的县高27%。而抑郁症和空气污染之间可能也存在联系。
研究小组随后研究了丹麦的空气污染数据,和1979至2002年底在丹麦出生和生活的140万人在10岁前接触空气污染的状况。
研究人员考虑了14种污染物的水平(在美国的研究中考虑了87种),用它们来衡量那段时期的整体污染水平,再将其与截至2016年底的躁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抑郁症的诊断情况加以对照。考虑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后,研究小组发现,儿时暴露在较高水平空气污染下的人,这四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那么PM2.5是如何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小组说,动物研究给出的一个可能解释是,空气污染会引发呼吸道炎症,继而导致包括大脑在内的全身出现炎症。另一种解释是,空气污染物从鼻子进入大脑,在那里积累,从而造成炎症和损害。
中国疾控中心警告
10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与PM2.5相关
2019年11月底,中国疾控中心创办的周报(China CDC Weekly)刊登了来自疾控中心环境所施小明所长团队的一份报告,有关中国人群接触PM 2.5与特定死因风险的分析。
研究共分析了241.1万例非意外死亡案例,所有分析的10余种特定疾病死亡风险都与PM2.5浓度明显相关。
其中关联尤为强烈的是急性心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病因还包括下呼吸道慢性疾病、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各类中风等。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男性以及75岁以上人群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这种关联同时表现出了南北方差异。在华北地区,PM2.5污染程度与急性心梗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关联较强。在华南地区,与PM2.5暴露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都明显更高,尤其是中风。
研究团队推测,这和南北PM2.5的组成成分、人口易感性、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研究团队总结指出,短期暴露于PM2.5对中国人口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急性心血管死亡风险明显随污染程度而升高。
尽管近期关于PM2.5与特定疾病关联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人员仍在呼吁展开更多的研究,以发现新的疾病关联,并探索潜在的致病机制。
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篇文章说:“我们在许多方面仍然缺乏PM对健康影响的了解。但我们越早采取行动,世界人口就会越早受益。”这就需要推进政策层面的改革和监管。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任树本在第四届“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上发言指出:“当前我国绿色发展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大气环境污染方面,大气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数据显示,全国地级以上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占35%左右。他指出:“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全国PM2.5浓度下降为39微克,但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3.9倍。”
不过,海外研究机构对中国空气质量自2013年以来的变化有充分验证。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1月18日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中国2013年开始执行关于工业排放和推广清洁能源的新规定后,PM2.5污染水平迅速下降,仅在2017年就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这项研究关注的是2013年至2017年这一时间段中,中国PM2.5污染水平变化,结论为中国各地的PM2.5水平“显著下降”。在这期间,中国对火力发电厂和工业锅炉执行了新标准,旧工厂被取代而且针对交通工具制定了新的排放规定。
绿色和平组织和“智商”空气视觉公司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也显示,这些政策让北京在最近几年退出亚洲污染最严重的100座城市行列,而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城市的总体污染水平降低了10%。同期,印度有22个城市被列入全球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
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治理PM2.5污染的战争“打得很彻底”。“北京市官员被要求到2017年将PM2.5年均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58.9微克/立方米。
在北京附近的一个区,近7000家工厂被关闭,邻近的河北省无数农村家庭过冬取暖改用其他能源,以取代燃煤。在北京,当局继续实行每个工作日禁止该市620万辆汽车当中的五分之一上路的政策。”
“对北京居民来说,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可喜的。一般来说,当指数在50以下时,空气质量被认为是良好的。”《泰晤士报》报道说。
更多阅读:
不仅仅是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前述英国学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在沙尘暴期间,消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的门诊和住院风险也均有所增加。
与之对应,其中可能增加的一系列疾病或症状风险不胜枚举,包括结膜炎、脑缺血、寻麻疹、糖尿病等。沙尘暴中的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引发的炎症反应过程,还会破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差异等原因,沙尘暴在各地对人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影响不尽相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沙尘暴还导致了孕妇胎盘早剥,推测是因为在亚洲的沙尘暴粉尘中发现了一种内毒素,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并导致早产。
2019年11月底,中国疾控中心英文周报(CDC weekly)刊登的一项报告同样发现,PM2.5的浓度与10余种特定疾病的死亡风险相关,但这种关联呈现出了南北差异。
在华北地区,PM2.5与急性心梗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关联较强,在华南地区则更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并推测与南北的PM2.5组成成分和人口易感性等有关。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Daniel Q. Tong教授还将沙尘暴与“山谷热”联系了起来,发现沙尘暴使得导致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得以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西南部的沙尘暴增加了240%,随后在2001年至2011年,山谷热病例激增了800%。
尽管细节尚不清楚,但PM2.5“对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炎症、感染和水电解质平衡)有更系统的影响。”2019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魏亚光博士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当年,他所在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证实PM 2.5还与帕金森病、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多种疾病相关。
在该研究的一项经济学分析中,研究人员指出,短期接触的PM 2.5 每增加1 μg/m 3,与美国每年增加5692人次住院和634人死亡相关,相当于每年1亿美元的住院费用和急症后护理费用。“这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和经济影响,比以前理解的要大得多。”魏亚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不过,尽管以沙尘天气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多重威胁,但总体而言,我国本世纪以来的沙尘天气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即便3~5月份为北方沙尘高发期,也能通过减少室外暴露、加强外出防护等措施降低对健康的影响。
中国气象网提醒,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敏感人群,沙尘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就医。
还有专家提炼出“24字防尘口诀”,以应对沙尘天气:出门时,戴口罩,遇风沙,别揉眼,回到家,洗把脸,多喝水,保平安。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