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代人每天会不止一次的焦虑,不知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体验:
早晨被闹钟吵醒,一想到上午的例会,就开始焦虑;领导临时安排了个任务,看了眼工作计划表,顿时心乱如麻;怕回信息,一听到微信消息的提示音,就心神不宁;更怕看账单,房贷、车贷、小孩学费,让人被被压得喘不过气……
仔细回想你会发现,我们每天焦虑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被这种情绪控制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人人都为焦虑所困,都想摆脱焦虑,但“摆脱焦虑”其实是个伪命题。
法国精神分析师阿兰·布拉克尼耶,在《你好,焦虑分子》中提到,焦虑是一种人类与生来的情绪。
也就是说,完全摆脱焦虑,是不可能的。
只有认识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处,才能虑而不焦。
这个世界,没有不焦虑的人
《你好,焦虑份子》中提到,我们生而焦虑。
焦虑,是一种人们在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时,生成的自我保护机制。
正是这种保护机制,让我们的祖先在面对未知的黑暗时,选择藏身在洞穴中,躲过了野兽的撕咬。
而早在远古时代,焦虑这种情绪就被刻入了我们的基因里。
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焦虑。
首先,这个社会上,没有哪种身份的人不焦虑。
给自己打工会焦虑,这叫创业焦虑,给别人打工会焦虑,这叫搬砖焦虑;
为人父母会焦虑,这叫育儿焦虑,身为子女会焦虑,这叫代际焦虑……
凡尘入世的人,都以为出家人的世界没有焦虑二字。
但《回向偈》里就写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佛门弟子,或许不为自己烦恼,却要悲悯众生。
其次,人的一生中,也没有哪个年龄段,会不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曾在1976年提出过一个“社会时钟“概念:
“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通过各个阶段。
生活,必须按照预定程序中给定的速度进行。”
简单来说,就是:
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不按时按点进行的人,会难以融入社会。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催生焦虑的时代。
物质进步,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叫嚣:挣钱,挣钱,挣钱!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研,却发现:
78.8%的人认为跟10年前相比,自己的收入增加了;但同时,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10年前更重了。
人们变富裕了,却比以前更累更焦虑了。
媒体传播,同样是焦虑传染的一大帮凶。
打开微信,《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类似的文章,无一不在暗示着你与同龄人的差距,和那些岁月静好下的危机。
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焦虑是种很复杂的现象。
这个世界上没人不焦虑,它是基因里带的,是时代给的,也是我们自己寻的。
这个世界,只有更焦虑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焦虑的人,但过度焦虑却是个大问题。
过度的、持续性的焦虑,所带来的精神内耗,使人失眠、情绪低落、疲惫不堪。
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就会引发焦虑症。
短片《焦虑症患者的一天》,展现的正是焦虑症患者们时刻被焦虑情绪吞噬的状态:
清晨,一个男子醒来。
昨晚,他睡得不好,刚起床就感到身心俱疲。
他无时无刻不在胡思乱想,且能想到的,都是生活中最糟的情况:
驾车出行前,他惴惴不安地忧虑:万一发生事故怎么办;
约会前,他总是消极地认定,自己会说错话做错事,因此经常临时爽约;
出门遇到朋友,寒暄几句后,他会忍不住反思“是不是说错话了,我本应该说些什么”。
一整天,他都在为一些小事心不在焉。
在地铁里,他发着呆,琢磨着为什么昨天老板看他的样子不太对劲;
接着他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发现朋友一直没有回复信息,又开始质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焦虑症患者,是世界上“更焦虑的人”。
相比抑郁症,焦虑症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
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估算,中国的焦虑症患者在4000万人以上。
更让人担心的是,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曾公布一项数据:我国的焦虑症患者中,得到治疗的不足10%。
可见,很多人并不重视这种心理疾病,或身陷其中而不自知。
《你好,焦虑份子》中提到,如果长期(6个月以上)处于以下7种状态,即可被定义为过度焦虑,极可能患上焦虑症:
1.注意力分散,没法集中精神,经常走神;2.强迫思维,总是翻来复去地琢磨一件小事,且一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人一旦陷入极度焦虑的状态,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就会变得扭曲。
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被放大为苦恼;
自认脆弱,时刻担心被误解、被伤害;自认无能,无法处理好任何事务。
焦虑并不可怕,但如果我们无法与之和平共处,任其发展,就会被焦虑拖垮人生。
学会与焦虑相处,才能虑而不焦
音乐诗人李健曾说:
“当有一天你深陷苦难,一接受它,二学会苦中作乐。”
既然“不焦虑”是不可能的,我们就需要学会与焦虑相处,降低焦虑水平。
《你好,焦虑份子》中,给出了很多应对焦虑的建议,总结下来有四项:
一、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并学会转换对事情的认知。
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感知,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当你遇到一件令你焦虑的事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3个问题:
如果置之不理,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去做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又是什么?
我能承受这个最坏的结果吗?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焦虑症患者的一天》里的那位焦虑症患者,总是在约会前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或做错事。
假如他能换个思路,用3个问题去分析约会这件事,就会发现:
如果总是爽约,回避社交,朋友们会与他渐行渐远;
但如果如约参加聚会,哪怕说错了话,也只是丢一次脸,这不算什么;
哪怕做错了事,还可以向朋友道歉,并非无法挽回;
并且在聚会中,没准还能结交到谈得来的新朋友。
我们可以通过3个问题,重新感知这件事,将丧失感转换为收获感,将危机感转化为挑战感。
二、了解和运用自己的调整策略和防御机制。
调整策略,指的是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方式转移焦虑情绪。
比如运动、看书、看电影、听歌、撸猫……
防御机制,指的是去探索各种能够扭转悲观预期或不安感的方法。
比如,为大龄未婚而感到焦虑时,可以找过得顺心的独身朋友聊聊天,倾听已婚的朋友们诉诉苦,或许你就会看清自己究竟想要哪种生活;
产生鸡娃焦虑时,看几本类似《夏山学校》这样倡导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书,你就感到快乐成长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摸索出一套自己专属的应对焦虑的方案。
在焦虑感发作时,及时的运用这个方案来调整情绪。
三、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和抑郁症患者一样,很多焦虑症患者或极度焦虑的人,都会有种病耻感,不愿诉说,也不知该如何诉说。
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焦虑不应成为一个难言之隐。
同时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力量,相互流动的情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一次倾诉,一段陪伴,都能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而当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时,我们更不能小觑它。
尽早向心理学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接受治疗,才能让我们的身心恢复健康、生活回归正轨。
四、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体。
《你好,焦虑分子》中提到,无论我们如何应对焦虑,都不要忘了善待情绪的容器——身体。
善待身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高质量的睡眠能有效缓解焦虑。
在焦虑的日子里,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在固定时间开始工作并准时休息,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稳定感。
常言道:多思者必心累,心重者必心苦。
焦虑水平,在很大上决定了我们的生存质量和人生幸福感。
因此,学会与焦虑相处,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写在最后
关于如何应对焦虑,昨天刑法教授罗翔老师发布了一条视频,其中有句话,或许能让焦虑的你豁然开朗:
“也许人生就是不断的在焦虑中学会成长,学会与焦虑和解,最后去超越焦虑。”
焦虑最大的真相,就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摆脱它。
但当我们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学会与之共处,就会发现:
焦虑的出现,只是在提醒我们,人生中还有未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
它不是一种心灵苦役,而是一扇成长的门。
点个「赞」,与朋友们共勉。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