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十二生肖的蛇,有个内容说科教频道的《动物世界》每到播放蛇的内容时,就会出现非常高的收视率,而在现实的动物园参观,人们几乎都不怎么去看蛇。这说明其实在人们内心深处对蛇是充满着恐惧的,只敢以安全的方式接触了解。这不是一种偏执的观点,通过对“蛇”字的解读,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甲骨文的“蛇”,一眼便可看出来。就是一只虫子的形象。三角的头,弯曲的身体。这个字同时是“它”和“虫”字的源头字,最原始的意思,汉字“它”是代表蛇的,要是“虫”的话,那得是长虫。
《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圆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就是说它是一只长虫,身体弯曲,尾巴下垂。实际上就是指的蛇。
很有趣的是,上古时期,人们居住的环境有很多树木草丛,所以经常能遇见蛇,蛇又无声无息,冷不丁的会吓人一跳。而且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如果被毒蛇咬了,基本上会要命的,所以人们非常怕蛇。这样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就会问候,最近没有遇见蛇吧?
问候的语言常常能代表一种现象,是问候方给对方心理需求的一种安慰,因为人们最怕的,就是最需要关心的。比如古代文人见面会说:别来无恙乎?那是因为古代文人身体弱,经常得病;再比如几十年前老百姓生活都很贫困,见了面都会问:吃了吗?那现代人最怕的是没事干挣不到钱,所以最普通的打招呼的方式一般是“最近忙吗?”“在哪儿发财呢?”
在汉代以前,它的读音是(tuó),代表了蛇盘在草丛中形状的特征。为什么后来又演变为shé的发音了呢?就是蛇的特征是吐舌头,古人对蛇吐舌头的画面非常害怕,看见后会经常不由自主地大叫“舌”,最后这种动物就被发音为shé了。
其实带虫字的很多汉字,都跟蛇有关系。“蚩尤”的“蚩(chī)”,表示蛇咬到了脚;“蛮荒”之地,表示未被开垦的有很多蛇的地方。由此可见,古人对蛇其实是非常害怕的。
金文的“它”(如下图),蛇的头更大了,像眼镜蛇一样,身体也变粗了。这个大概体现了蛇超强的吞咽能力吧。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可以吞下比自己身体粗很多倍的动物。这样的画面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蛇在古人眼里太强大了,所以代表蛇的“它”字,慢慢地就成了人类的对立物,成了指代人类以外的所有动物了。古人在篆文中便在“它”的旁边加上了“虫”,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的“蛇”的字,专门来代表蛇。
隶书的“它” ,还能看出蛇的形状。楷书的蛇将隶书的独体结构分解成“宝盖头”和“匕”,这样那个恐怖的蛇头就终于不见了。
其实不仅中国人怕蛇,全世界的人都怕蛇。在古老的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中,绝大多数都有对蛇神的崇拜。可能现代人一辈子也没几回看见蛇的经历,但是看见了你害怕它吗?欢迎留言评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