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为什么字季凌

mm同学四年级了,明年就要出国读书,家人希望她能多学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前段时间我们开始一起上课。一开始上的是“诗词进阶”课程,诗词语感的形成,是一种非常重要人文素养,对语言本身的美感的追索寻,会是非常纯粹而恒久的学习兴趣。

诗词似乎太“简单”了,但是我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希望能以“诗词”为线索,融入文学、历史、文化史、文字学等方面的内容,把它上成一门人文通识课程,多方启发同学们对语文学科,和“中国文化”这个大题目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即使同学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品,也能有新鲜的收获。

今天要学的内容之一,是《登鹳鹊楼》,作者王之涣。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了,我们会提示这首诗“依山尽”“入海流”“欲穷”“更上”的空间的极力伸展,也会提示通篇对仗的形式特点。介绍作者时,我都会揭示其“名”和“字”的意义关联,比如曹丕,字子桓,丕、桓都有“大”义。曹植,字子建,植、建都有树立义。这样记作者的“名”和“字”,就不全是“背诵文学常识”,而是渗透了文字学、训诂学的内容,有可能从另外的角度,启发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王之涣”为什么字“季凌”

古画中的山水楼台

王之涣,字季凌,“名”和“字”的关连是什么呢?原来“涣”是“流散”,引申为“离散”;“凌”是“冰凌”。冬天寒冷,河面封冻。春来冰融,河面的封冰会分解成很多冰凌,随水流散,像春来黄河上会形成“凌汛”。王之涣是山西晋阳人,还是河北蓟门人,现在还有争议,不过黄河边的晋阳(太原),应该是更容易经常见到河凌涣散的。

“涣”“冰”让我们联想到“涣然冰释”,这个词大家现在多理解为“像冰一样一下子消融”,《汉语大词典》更释为“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王之涣”为什么字“季凌”

《汉语大词典》释“涣然冰释”

涣,本义为流散,引申为离散,精神不专注为“涣散”。“痪”“涣”同源,肌骨“涣散”为“瘫痪”。《老子》说“涣兮若冰之将释”,是“涣然冰释”的直接出处。“释”有“分解”义,冰消融之前,必先分解。即使“释”直接理解为消融,那么“涣”还是其“将释”的前奏,不能直接理解为“消融”,应该还是表示“分解”。《荀子•议兵》说:“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仍用“涣然”来状“离德”

现在使用“涣然冰释”这个成语,表示“顿时消失”,意义是有流失的。《汉语大词典》还增义为训,偏差就更大了。

“王之涣”为什么字“季凌”

黄河上的冰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1)
上一篇 2022-12-30 11:43
下一篇 2022-12-30 12:02

相关推荐